汨罗江上的诗——写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 汨罗河畔,57岁的许桂生正在制作竞赛龙舟,今年他已经制作了120多条龙舟。 2009年,以汨罗江畔、屈原故里秭归、苏州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和龙舟打了半辈子的交道的许桂生,打心眼里高兴。 2012年,许氏龙舟制造技艺入选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成为许氏龙舟制造技艺传承人,至今他已经培养了十几位徒弟。 “我希望龙舟制造技艺一直传承下去,我们传承的不仅是龙舟文化,更是子子孙孙对祖辈的感情。”许桂生说。 汨罗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宁荒一年田,不荒端午船”。对于当地群众来说,自发参与到龙舟赛和文艺汇演中来,是他们的一年中的头等大事。 记者在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看到,来自汨罗的民间新民乐表演、古典舞蹈表演、器乐表演、长乐抬阁故事会《龙灯故事闹端午》等节目别有风味,由于演戏的是群众,看戏的是老乡,引得一片叫好。 作为汨罗文化、民俗的载体,端午节与汨罗江、屈原、屈子祠紧连为一体,并派生出包粽子、祭屈(龙)、雕龙头、赛龙舟、插菖挂艾等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 汨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周海燕说,民间龙舟赛是汨罗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弘扬龙舟竞渡的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形成了独特的汨罗端午文化。 在“年小端午大”的湖北秭归,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寄托着对屈原的无限追思。 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吃盐蛋和粑粑、稻场娱乐、划龙舟、办诗会……这些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屈原与端午文化已根植于民间。”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王罡说,秭归成立屈原文化研究会,整理屈原文化史料;组建秭归龙舟协会,能在江上竞渡者成千上万;成立民间诗社20余个,发展社员千余人。 龙舟赛在秭归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消息传到秭归,屈幺姑儿悲伤不已,便划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乡亲百姓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原游江招魂…… 如今,国际龙舟联合会以中文为其官方语言,屈原像则是其主要标志,中国龙舟正向世界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长蔡靖泉教授认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为主题,通过吃粽子、龙舟竞渡等相关活动,赞颂屈原爱国爱民、追求九州统一、向往天下光明的理想。这种思想促进了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助于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国家的统一富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