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到心灵——彰显民族精神 1940年的端午节,中国抗战正进入艰苦卓绝之时,在著名作家老舍等人的倡议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举行诗歌朗诵会,并宣布“中国诗人节”诞生,宣称:“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精神……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 从传承民俗活动,到传承精神意志,端午节早已成为中国人心底的一份精神文化遗产。 当龙舟鼓响起,广州石楼镇石二村的年轻人会放下电脑手机,戴上龙船帽,不顾烈日暴晒,执浆划舟,再现自农耕文明沿袭下来的龙舟习俗。 现代作家沈从文曾写道:大江以南,凡是有河流可通船舶处,无论大城小市,端午必照例举行赛龙舟,这是一种民族基因。 南粤龙舟活动从来就欢迎小孩子参与,俗称“细路扒”。石二村22岁的龙舟手陈浩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就是在一年年的“细路扒”磨砺中成为一名出色的龙舟手。 “自小父亲就带我参加‘细路扒’,划龙舟时全村兄弟听着鼓点,看着旗语,心往一处、劲往一处,那感觉像和全村人站在一起并肩作战,特别有荣誉感和归属感。”他说,“细路扒”的传统使龙舟活动代代传承,龙舟竞渡所凝聚的乡情族情,也由此在年轻人心中悄然生根。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说,通过龙舟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不但传得远,还传得久、传得好。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回到“我们自己的龙舟上”。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从1993年开始在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民俗文化艺术课”。二十余年间选修这门课的中外大学生达一万多人,传统在年轻学生的心目中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民俗专家、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道出其中的秘密。他说,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从来就不是单纯满足感官的节日,而是一个个加载了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时间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陈竟认为,过端午节,我们不仅要体验民俗活动,更要从灵魂深处重温大义凛然、忧国忧民、爱国爱家的端午精神。(记者帅才、黄浩苑、蒋芳、史林静、薛天、谭元斌、王自宸、喻珮、吴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