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萧红真实的“侧面”(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古耜 参加讨论

    
    当年踏入山西、进入民大的萧红,以左翼作家的立场和身份,成为抗日队伍的一员。对此,《侧面》进行了简约而清晰的书写:在临汾的日子里,萧红和丁玲以及八路军西战团往来频繁,亲密无间,不但参加他们的活动,而且干脆与丁玲住到了一起。为了慰问西战团,民大教师联名捐款买照相机相赠,当时萧红没钱,但硬是借钱参加了活动,并委托萧军日后偿还。萧红曾和萧军一起,到过驻临汾的八路军办事处,在那里,萧红见到了参加过红军长征、一天行走170里的李同志(李伯钊),这位“能跑路也能骑马”,身上有一种“强健”、“活泼”之气的革命女性,让萧红感到既惊讶、又钦佩……
    在点染和揭示萧红精神向度的同时,《侧面》还涉及萧红的性格与趣味特征,这类描写同样不乏包蕴丰腴、耐人寻味之处。譬如,第一篇的第二章写道:送走萧红的萧军,一觉醒来,发现萧红一向喜爱的棕红色小皮靴,竟然遗忘在房角,“我”赶忙将它包扎起来,附上短信,托人带给丁玲转萧红。这一细节出现在萧军笔下,或许有说明萧红不善于料理生活的意思。但从作品的历史情境看,却应该可做另一种诠释:据丁玲回忆,在临汾时,她穿的是延安那边的衣服,而萧红穿的是上海时装,故而比较扎眼,为此,丁玲曾有过善意的提醒,“萧红却我行我素”。然而,当萧红决定随丁玲和西战团行动,并打算去延安时,未来环境的变化,会不会使她放弃“我行我素”而变得入乡随俗,进而丢弃属于上海时装的小红靴?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否则,一个人的心爱之物为何会抛在抬眼可见的房角?倘若以上推断不错,萧军的一抹闲笔,最终还是传递了萧红的内心波澜。
    在第二篇的第六章里,萧军还通过一段山野之间的自由联想,写到自己与萧红在性格喜好上的差异:“自从我学会了那支‘囚徒歌’,红就是不喜欢的。她说她不爱那样沉重的锤似的击打着人的心脏的歌,她爱轻飘和快乐。所以她也就很少和我合唱。临由武汉来临汾,在车上我也把这歌教给了别人,而她也还是不喜欢它。”这样的印象一直在萧军心中延续。后来,他在与传记作家肖凤谈到自己和萧红的不同性格时,仍然认为:“我是钢琴,萧红是小提琴,我是嘭、嘭、嘭,萧红是柔声细语。”(肖凤:《写传记,我一直朝“真”的方向努力》)
    不过,在这方面,萧红的自我认知似有不同。1936年8月31日,她在从日本寄给萧军的信里写道:“外面的雷声好像劈裂着什么似的!……我立刻想起了一个新的题材。从前我对着这雷声,并没有什么感觉,现在不然了,它们都会随时波动着我的灵魂。灵魂太细微的人同时也一定渺小,所以我并不崇敬我自己。我崇敬粗大的、宽宏的!……”这说明,至迟在赴日期间,萧红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灵魂太细微”的问题,明白了“太细微的人同时也一定渺小”的道理,同时开始调整和改变自己,即所谓“我并不崇敬我自己,我崇敬粗大的、宽宏的”……对照萧红全部的文学和人生实践,应当承认,她的自我界定比萧军的说法更符合实际。
    以纪实为宗旨的《侧面》,既然正面写到了萧红,当然也就无法回避“我”与萧红的婚姻和情感线索。于是,透过萧军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二萧”当时特有的尽管不无罅隙,但亦不失真诚的情感世界——在临汾撤退的重要时刻,萧红一遍遍劝说萧军不要固执、不要逞强,应当和自己一起转移,然后尽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这当中看不到丝毫的虚伪和造作;久已打算投笔从戎的萧军,没有听从萧红的苦劝,依旧坚持去打游击,但这绝不是在寻找离开萧红的借口。事实上,他在决定独自上路之后,曾一次次嘱托丁玲照顾萧红,即使在长途跋涉的路上,他仍然把一份不间断的思念和牵挂留给了萧红。由此可见,这时的“二萧”,并不像一些传记和文章所写,已经到了貌合神离、视婚姻为鸡肋的地步,相反,他们仍然关心和热爱着对方。当然,萧军最终还是离开了萧红,但那是一个多月后发生在西安的事情,其中有着必然性和偶然性兼而有之的复杂原因。鉴于这些已经超出《侧面》的视野,我们在这里就不加枝蔓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