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宇 摘要: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实践中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学说。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站在时代高度,深刻地分析了统一战线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战略地位与作用;赋予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重要性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统战理论各个领域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观点,成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键 词:邓小平;新时期;统战理论;贡献 作者简介:梁晓宇 性别:男 籍贯:陕西省蒲城县民族:汉族 职务职称: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统战理论与执政党的建设 (一)关于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统一战线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邓小平同毛泽东一样,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认为,统一战线是为党的总任务而奋斗的不可缺少的力量,现代化建设需要发挥各种组织和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战线就要为实现现代化提供社会力量保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统一战线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也是工人阶级团结同盟军最终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因而不失为实一项带战略性的方针,也是党的党的总战略和总策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不忘党的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努力继承了毛泽东过去关于统一战线的正确思想,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加以发展。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不忘党的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努力继承了毛泽东过去关于统一战线的正确思想,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加以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社会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邓小平指出,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大大加强、工农联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上也更加巩固发展,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相互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各兄弟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善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邓小平在全面分析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发生的许多变化后,及时地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爱你应该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邓小平在1979年6月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开幕词中,首次使用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两个概念,完整地表述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①1980年8月28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我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它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了。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使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作出积极的贡献。”②邓小平在1981年正式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之为“爱国统一战线”。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是统一战线共同的政治基础,党的统一战线的内涵是随摄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邓小平的邓小平统战理论在继承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内容和对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一再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它提高到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祖国统一大业成败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他在1979年明确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实可以扩大。”③他认为统一战线除了其策略性一面以外,还有他的战略性。“统一战线的战略型决定着它的全局性和长期性。”他反复告诫全党“加强统一战线是我党长期的工作。”④因此,“统战工作不仅仅是统战部的事”而且是“全党各部门的工作,如果不让每个干部,每个党员都懂得这一点,这项工作是做不好的。”这是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征和我国的实际,从四个现代化建设出发,从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需要出发做出的正确结论。 (二)关于统一战线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后,历史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是否需要?统战工作怎样更好地组织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在这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及时地指出,我们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以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目标的爱国统一战线。邓小平同志在对我国社会阶级状况作了全面、正确的分析基础上指出,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统一战线是为党的总任务而奋斗的不可缺少的依靠力量。统一战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这已经是被历史所完全证明了的。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战线就要为实现现代化提供社会力量保证,也就是组织和争取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为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为了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邓小平就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开幕辞中明确地指出:“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⑤“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⑥把统战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服务上来,是我国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邓小平统战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关于多党合作 第一.阐明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前提,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思想的首要内容。 1956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在认识上有过反复。刘少奇曾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正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⑦但是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后,党内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见又错误第把民主党派当作资产阶级政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候,民主党派原来联系的阶级、阶层的人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和社会主义劳动者,还有一部分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同时还有一大批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参加了民主党派。在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邓小平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的变化后,指出我国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⑧同年10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时指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同我们党有过长期合作、共同战斗的历史,是我们的亲密朋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一定能够在工和发展安定团结堵眠,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进行自我教育和促进祖国统一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⑨1982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同我们共同奋斗,在社会主义时期同我们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还同所有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长期合作。”⑩ 这既肯定了民主党派的历史进步性,纠正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把民主党派当作资产阶级政党的错误,同时又指出了民主党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把对民主党派工作的“八字方针”发展为“十六字方针”。毛泽东在1956年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度,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进入新时期,随着国内阶级状况的变化,统一战线内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团结合作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方针。邓小平在1982年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而共同奋斗。”11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十六字”方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多党合作问题认识的深化,肯定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战略意义,体现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对推动新时期多党合作的顺利发展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明确了多党合作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了。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并没有从制度层面对这一问题加以系统地理论阐述。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在中国政党制度上出现了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那样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轮流执政。对此,在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就我国的多党派合作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是我国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2邓小平还通过比较预分析,深刻揭露了西方多党制的弱点,阐明了我国多党合作的优势。他指出:“在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呢?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他们谁也代表不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许多人就没有理想。这种状况是他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这使它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它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的,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3 (四)对知识分子认识的不断理论创新 知识分子理论作为党统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统一战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我党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总结,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和突破。 1.在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认识上的不断突破 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总体上把知识分子定性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属于人民的范畴,对知识分子采取尊重的态度,实行团结、争取和教育的方针。但在1957-1976年的二十年里,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我们党未能真正实现从革命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变,在狭隘的阶级斗争视野下,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从出身、从世界观、从思想上看都属于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将是同无产阶级较量的主要力量,是必须加以防范的异己力量,因而在长时间内党对知识分子实行的是教育、改造乃至革命的政策。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将是同无产阶级较量的主要力量,是必须加以防范的异己力量。在狭隘的阶级斗争视野下,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被强调的过分了,由于生产力的作用被忽视,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肯定,所以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充分发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之相适应,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也吸取了历史的教训。邓小平同志身为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郑重地提出了“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分子,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他还强调“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14邓小平同志对知识分子的重视,是从国家要早日实现四化这一基本国策提出的,是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并把它作为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来的,也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的具体体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生产力的视角出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分子的新政策。例如,中共中央1982年10号文件的三句话,“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新政策大大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促进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邓小平四次谈话中提到“老九不能走”。邓小平在1975年8月的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说:“不是把科技人员叫‘老九’吗?毛主席说,‘老九不能走’。这就是说,科技人员应当受到重视。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些东西。这对于我们事业的发展将会是很有意义的。”邓小平同志对知识分子的重视,是从国家要早日实现四化这一基本国策提出的,是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并把它作为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来的,也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的具体体现。 2.在知识分子政策上的理论创新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邓小平首先举起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旗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5尊重知识,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发展科学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尊重人才,就是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工作上要放手使用,要从优秀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选拔干部。要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和管理机制,要切实改变知识分子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水平。邓小平说,“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真见效。”16知识分子如果有了稍微好点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就可以为国家和人民解决好多的问题,创造大量的财富。在有关知识分子的各种问题中,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问题,是知识分子的最实际的问题,因而也是知识分子最关心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他要求分几年解决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以便使他们感到有希望,逐步“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邓小平还提出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以便使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他尤其强调“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17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我党先后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便为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制度和体制环境。这一系列好的政策,不仅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而且增强了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勇气和信心。 (五)关于民族和宗教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一项基本保证。民族、宗教工作历来是各个不同时期统战工作的一个侧重点,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传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18邓小平也强调:“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19 1.关于民族问题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各个民族已经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的亲密的关系。1979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各民族已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中共中央于1980年4月在《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提法是错误的。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的十二大报告中、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宪法和1984年宪法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也都明确确定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 第二,坚持并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建国初期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宪法中明确规定的政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肯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79年4月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此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全面贯彻。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指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0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思就是要让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主组成自治机关,自己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事务。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宪法增加了民族区域自治原则的内容。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民族区域自治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座位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走向了新的历史时期。 2.关于宗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得以恢复和落实。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了建国三十年来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代表当合国家明确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宗教界人士的不公正的待遇。1980年邓小平同班禅额尔德尼谈话时讲到:“对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但宗教方面业不能搞狂热,否则同社会主义,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21邓小平的这个讲话揭示了处理社会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的要害所在。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和内容:首先,党和国家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来禁止宗教;其次,宗教也不能搞“宗教狂热”,要拥护社会主义,要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六)在祖国统一方面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发展中外关系。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运用毛泽东光辉哲学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邓小平在1979年1月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是对“一国两制”构想所作出的第一次公开性表示。“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好途径,符合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的利益,它既体现了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又照顾了历史和现实。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阐述了新时期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回归和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它宣告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表达了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和满腔热忱,标志着作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新的重大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有利于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推动祖国统一进程,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所有爱国力量。《告台湾同胞书》强调每一个中国人,“不论是生活在台湾的还是生活在大陆的”,“都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进而正式提出“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共同发展建国大业”,代替了以往所提的“一定要解放台湾”。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承担统一“责任”的中国人,不光指“在大陆的”,也包括“在台湾的”。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统一祖国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告台湾同胞书》是一篇庄重的历史文告,倾诉了骨肉同胞衷情,力陈民族团结大义。文告中所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既体现了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又照充分尊重了历史和现实。文告中所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及其主要内容,实际上是构成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思想。《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政策。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这些构想使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具体化和系统化。1982年12月“一国两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邓小平同志主张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 ,“共同完成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我们同台湾同胞一道,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活动,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一国两制”构想作为实行祖国统一的基本政策,是邓小平同志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实践和发展。它符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海峡两岸人民以及广大侨胞的共同愿望。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责任编辑:孔建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