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知宇
内容摘要: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初论证了中国革命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提出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科学论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这一科学论断;晚年的毛泽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科学论断的原因。
关 键 词: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科学论断;意义
作者简介:王知宇(1955.8— )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校军衔。1981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出版专著3部、主持省部级社科项目3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应该具有不同的中心任务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之后,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关系着党的政治路线的重大理论问题。早在1933年8月,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就曾经明确地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之后,党的中心任务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科学论断。然而,在中共党史学界、理论界,还尚未有人较为系统地论述毛泽东这一科学论断产生的历史背景、涵义、地位和作用及其实践和发展。我认为,探索和研究毛泽东这一科学论断的科学内涵、理论和实践意义、未能长期坚持的原因,不仅对于深入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特别是对于全党同志更加自觉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国革命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内在规律
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这是由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那么,中国革命战争与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随着革命根据地创建和红军队伍的不断扩大,革命战争的客观实际要求我们党必须作出科学的判断和理论上的回答。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初期,红军的主要任务是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开辟、扩大、巩固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打土豪分田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与革命战争同步进行。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初期,党和红军的领导人还没有注意到,也不可能注意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问题。如果说有所考虑,也还是仅仅限于打土豪筹款子,解决红军部队的给养问题。随着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红军队伍的发展,土地革命的不断深入,革命战争和根据地人民生活的客观需要,促使毛泽东开始思考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问题。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中指出:“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①此时,毛泽东分析了根据地和红军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指出了解决根据地经济困难的重要性,对革命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对于怎样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打破国民党对红军的经济封锁,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初步的,在实践上处于探索之中。在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中,毛泽东等人主要是围绕着解决土地所有权,分配土地的方针和方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制定了党的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 1931年,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中央红军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毛泽东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使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都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虽然这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仍是武装斗争、夺取政权,革命战争压倒一切,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教方面的建设,也必须与革命战争同时开展,以配合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巩固和发展新生的红色政权。所以,在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中央革命根据地,真正地注意到并进行了政权、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良种,开展生产竞赛,推动农民组织劳力互助组、耕田队、犁牛合作社,增加粮食生产。第二,兴办军械厂、印刷厂、被服厂等一批军事工业和纺织、煤炭、钨砂、农具、造纸、制糖、烟草等民用工业。第三,组织商业贸易,开办粮食调剂局和粮食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设立外贸局,成立银行。这一时期,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把持了党中央的领导权,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毛泽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领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中央临时政府的日常工作。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他都深刻地认识到根据地经济建设对于红军粉碎国民党军事和经济围剿、封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事业逐渐地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进而使土地革命战争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中国革命战争与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深入总结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经济建设的经验,1933年8月12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召开中央苏区南部17县的经济建设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题为《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就是这个重要报告的一部分。毛泽东在报告中,科学地论证了中国革命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关系,阐明了进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提出了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的著名科学论断。这个报告是毛泽东较早的论述经济建设问题的重要理论著作,它在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得到了进一步深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取得四次反对国民党军队“围剿”的胜利,所辖区域进一步扩大,地跨湘、赣、闽、粤四省,红一方面军已经发展到10万人左右。对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红军队伍的壮大,蒋介石国民党继续变本加厉地实施残酷的军事镇压和经济封锁。国民党军队在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失败后,一方面大力准备第五次军事“围剿”,一方面加紧实行更加残酷的经济封锁。蒋介石国民党企图用军事和经济两种手段,彻底消灭红军。面对着严酷的客观现实,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什么要立即开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事业?其根本的政治目的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应当是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具体的政治目的是:为了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并取得彻底胜利;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更加激发其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和加强党的领导。为了这一切,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根据地经济建设。阐明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毛泽东从理论上高度概括出中国革命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之间的内在的规律性。毛泽东深刻指出:“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只能和必须是进行革命战争,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要服从于争取革命战争彻底胜利这个中心的政治任务。 毛泽东是针对什么提出、分析和论证这个关系着党的政治路线的重大问题呢?毛泽东是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在批评和纠正了当时在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两种错误观点基础上提出了上述思想的。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在中国革命战争的艰苦环境下,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因为,有这种思想的同志不了解,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不进行必要的根据地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可能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不可能维持和改善,红军的队伍就不可能扩大和发展,因而也就不可能完成党的争取革命战争彻底胜利的中心政治任务。另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离开革命战争去单纯地进行经济建设。因为,这样就偏离了党的中心政治任务,偏离了党的政治路线,使根据地经济建设失去了服务的对象。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都是与党的中心政治任务不相符合,因而都是错误的。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实践之中,科学地揭示出中国革命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之间的客观规律性,奠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中心任务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关系着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政治路线的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在科学地揭示出中国革命战争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规律性之后,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之后,要“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的著名科学论断。由此可见,毛泽东伟大的战略远见和政治智慧。毛泽东强调指出:“只有在国内战争完结之后,才说得上也才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毛泽东的这个科学论断的涵义是什么呢?“只有在国内战争完结之后”,是指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才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才说得上”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是全面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治前提和基础;“也才应该说”是指党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之后,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因为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毛泽东这一科学论断,主要阐述了哪些基本理论问题呢?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这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其中心任务是截然不同的。明确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对于制定和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极其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革命战争,即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国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因为,它是党的生存、发展、壮大、前进的必要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巩固发展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因为,它是党完成最低纲领和逐步地实现最高纲领的政治前提和基础。第二,中国人民只有在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并且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之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才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因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第三,只有在国内革命战争完结之后,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不能以任何别的任务为中心,其他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是环绕着经济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第四,中国共产党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能偏离那个历史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如果偏离了党的中心任务,就必然会犯“左”的或者右的严重错误,甚至导致失败。因此,确定和坚持党的中心任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我们应该从政治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这个科学论断理论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关于“只有在国内战争完结之后,才说得上也才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科学论断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第一、历史意义。中国革命从战略上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只能和必须是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解放中国人民,解放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我们党始终把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作为中心的政治任务,同时积极开展根据地必要的经济建设,经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28年的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我们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了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这个中心政治任务的必然结果。 第二、理论意义。毛泽东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也一再强调: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重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毛泽东的这个科学论断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它比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阐述的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因此,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的这一科学论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也是首次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之后,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思想。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理论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应该而且必须确定各自的“中心任务”的思想,即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论”思想。因为,中国社会的性质、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党确定中心政治任务的客观前提;而明确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则是党制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的核心内容。所以,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关于这一点,可以说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在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与发掘。因此,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长期的任务。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党、治国、治军的理论宝库。 第三、现实意义。毛泽东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党制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毛泽东关于“只有在国内战争完结之后,才说得上也才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把毛泽东的科学论断,发展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历史性贡献。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国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继承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这一宝贵的理论遗产,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科学论断的实践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理论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实践家。他虽然在1933年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的科学论断,但是他并没有把它束之高阁,而是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和初期,毛泽东坚持了这一思想观点。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迎接全国解放,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准备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所作的《报告》中强调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的问题。他明确地告诉全党同志:“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毛泽东强调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为了这一点,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城市中其他的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的工作,工会的工作,其他各种民众团体的工作,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肃反工作,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毛泽东的这些重要论述,显然要比1933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要全面而且深刻得多,尤其是明确提出“一个中心”的重要思想。在毛泽东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思想的指导下,党和人民及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标志着以革命战争为中心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为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的科学论断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实践基础,使得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的科学论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方面。他不失时机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规划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编制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深情地指出:“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苏联和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5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号召全党一定“要搞好经济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我们要真正学懂。”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这个讲话所总结的经验和毛泽东的其他讲话所阐发的思想观点,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指导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增长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次大会标志着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思想认识更加深刻了,在理论上,思想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建国前后,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主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非常坚定的。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还是坚持了这一思想,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1959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他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和各个具体国家特点相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平衡问题、社会主义生产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性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建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 那么,党的八大正确的政治路线为什么没能坚持下去呢?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从原则上作了说明。邓小平指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纵观从毛泽东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到党的八大确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再到毛泽东提出和实施“以阶级斗争为纲”;又到邓小平确立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党的中心任务的认识和实践走过了一个极其不寻常的“之”字路。这正是对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科学论断进行历史考察的真正目的。
四、毛泽东晚年未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科学论断的原因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毛泽东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那么,晚年的毛泽东为什么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的论断呢?其主要原因是: 在客观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新情况和国内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的阶级斗争的复杂形势,干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义模式化的思想框架束缚了他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的深刻认识。特别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没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搞完全清楚。还由于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较短,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还是比较浮浅;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历程更短,所有这些客观因素限制了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系统探索与研究。可以说,在一定的时期里,我们党和毛泽东本人,对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准备是不足的。 在主观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走进了误区。他把一些兄弟国家的党看成是“修正主义”的党,国家也改变了颜色。把各种社会问题都纳入到“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战略”高度上去思考。他认为阶级斗争越来越复杂、越激烈,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的矛盾,甚至把党内不同意见的分歧,也看作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以开展阶级斗争作为首要任务,而忽略了只有搞好中国的经济建设,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特别是改变党的八大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党的政治路线偏离马克思主义轨道的重大失误。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正式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正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这就确认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左”倾理论。这样就使毛泽东对于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得以继续下去,进而错误地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的科学论断,这样必然要导致党的政治路线偏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正确轨道,导致持续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还有,晚年的毛泽东产生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集体领导的主观专断作风,又使其错误难于得到及时的纠正。这些主观上的原因,中断了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和实践,也造成了他本人一生中不应有的一段历史悲剧。 虽然毛泽东在晚年背离了自己的科学论断,但他提出的并且坚持实践和发展多年的“只有在国内战争完结之后,才说得上也才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的科学论断,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宝贵的理论财富。在新世纪,只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地推向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刘济华 孔建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