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流金岁月(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孙家洲 参加讨论

    为筹措办学经费而尽心竭力
    要高标准地办好国学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人大校方的财力投入之外,冯其庸先生运用他的个人影响力,努力筹措经费。若干细节,令人感动!
    国学院从国家得到的第一笔专项经费1000万元,缘起于当年冯先生邀约季羡林先生联名上书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建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设立“西域语言与历史研究所”。两位著名学者的联名上书,很快就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亲笔批示,都明确表示应该给予支持。经过一个阶段的具体工作程序,财政部下拨的“西域语言与历史研究所专项经费”于2005年年底到位。
    国学院创设之初的第一笔大额社会捐赠,也是冯其庸先生运用社会影响而筹得。山西晋城皇城相府集团无条件捐赠200万元,在国学院设立了“陈廷敬国学教学科研基金”。冯先生为国学院改善办学条件,争取到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
    冯其庸先生的高风亮节,可以从一件事上再次得到确证:人民大学聘请冯先生担任国学院的院长,是有一笔聘金的。冯先生从接受之初,就非常明确地对我说:这钱,我只是暂时保管,等到我卸任之时,一定要捐赠给国学院,用于支持学生工作。到他卸任之时,把学校给他的聘金全部捐赠出来,成立了“冯其庸国学奖学金”。国学院的学子得以继续受惠于冯先生!冯先生对于国学院,没有索取,只有奉献与贡献。在卸任院长之后,冯其庸先生依旧对国学院用情很深……
    * * *
    为了撰写这篇追思冯其庸先生的文章,我几次翻检保存下来的工作记录。当年的点点滴滴,都令我一再感动!有的事情,回想起来甚至是五味杂陈!2006年6月我写给人大学校领导的《工作总结》,这是在国学院工作一年的个人心声的流露。我愿意援引其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冯其庸老先生以八十多岁的高龄,以无私的精神,投身于国学院的建设之中,他在扩大国学院的对外学术影响、争取各种社会资源等方面的能量和贡献,是一般书斋型大学教授所无法比拟的。我对冯先生的敬重与日俱增。”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