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定州汉简《文子》残本复原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雅丽 参加讨论

赵雅丽

 

一、定州汉简《文子》原本残存情况

 

传世本《文子》十二篇是道家重要文献,唐玄宗时诏为《通玄真经》,声望甚隆。中唐时柳宗元见其内容驳杂而指为驳书。宋代学者据班固所言,认为《文子》乃后人伪作。清代学者多据《文子》校订《淮南子》,认为前者抄袭后者,伪书已成定论。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及河北定县40号汉墓竹简《文子》出土,才重获世人的承认。

据整理小组介绍,与传世本比照,定简内容可分为三类,即相同、相似和佚文,“定州汉简中被初步认为是《文子》的竹简有277枚,2796字。现据今本《文子》看出其中属《道德》篇的竹简87枚,1000余字,另有少量竹简文字与《道原》、《精诚》、《微明》、《自然》中的内容相似,余者皆是于传世本中找不到的佚文,其佚文部分,大半是对天道、仁、义、功、德和教化的阐发,具有一定特色。”“简文为残篇断简,原来的篇章顺序已经散乱,可能有的原来确为同一篇章文字,却很难按原来顺序编排一处。”①传世本与定简差异很大。②

学界对定简和传世本《文子》已有细致研究,然仍存在局限。局限产生原因在于:定简因盗扰火烧而散乱残佚、炭化严重,致使章序与文字排列困难:竹简文字在传世本《文子·道德》篇中找到依据者,则释文依该篇拼对排位;在传世本《文子》中找不到依据者,释文按其文义编排顺序。

换言之,若以传世本排列定简之章序,又以此章序之排列来研究传世本,而忽略了定简自身内在的思想逻辑联系及其与传世本的差异,就存在着以传世本框套定简的局限,那么许多问题的探讨就不能从方法上改进。

因此,本文摆脱传世本《文子》的框套束缚,把全部简文看作是一篇,从定简文本内在思想、逻辑线索及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按照平王与文子问答的思路,对定简进行复原尝试,并对复原的逻辑线索作了说明。

 

二、定简《文子》的章序重构与复原

 

   复原的简文,以甲、乙等标示段落,以与后文逻辑线索说明相对应。凡缺文补足用【】,出土简文序号置于本条竹简之后,以[]号标出。  

王曰:“人主唯(虽)贤,而曹(遭)淫暴之世,以一人[880]之权,欲化久乱之民,其庸能【乎?何以行】[837]之?”文子曰:“用道、德。”[2201]平王曰:“子以道、德治天下,夫上世之王[2255]【者有道】,如此而咸【失其国】,以之事【老聃】[1086],可得而知乎?文子曰:“然。臣闻之,王者盖匡邪民以为正,振乱世以为治,化淫败以为仆,【道】德【之力也。】[ 1172、820]【夫】使桀纣脩道德,汤武唯(虽)贤,毋所建。[2252]【故人主欲化久乱之民,必】用道、[2204]【德】。”平王曰:“吾未明也。”文子曰:“古【之王者,以道立天下,民有道所同行,有法所同守。”】[2214]

 

平王曰:“道之于人也,亦有所不【宜乎?”】[2439]文子曰:“圣人【曰:】[992]【夫道者,德 】元也,百事之根。[1181]【盈】于天地之间 [2475]【视之】非见,听之不闻,[2472]毋刑(形)、毋声。万物【侍之】[2481]而生,侍之而成。[2469]【人亦侍之而生,侍之而成。道既生之,成】之,道之于人也,【无所不宜也。】[1179]【天】子有道,则天下皆服,长有[590]【其】社稷。公侯【有】[629]道,则人民和陆(睦),长有其国。士庶有【道,长保其】[2218]身,葆其亲,(必强大有道,则不战[619]【而克,】弱小有道,则不诤得识,举事有[2462]【道】,则功成得福。是以君臣之间有道,则【忠惠,】[625]【父子之】间有道,则]慈孝。士庶【之】间有道,则【相爱】。[2445]【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尽行之,天下服。】[937]【未有无道而王】者。”

平王曰:“善。好乎道,吾未尝闻道也。[976]【文子】辞曰:“道者,先圣人之传也。天王不赍,不【知水之为道乎?】”[2391]【平王曰:“水之为】道哉乎?”文子曰:“其【受万物,无所先后,无私无公,与天地洪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无有入于无间,】不[993]【见其形,应化随时,故知时者无常之】行。道所以立[1007]【天下者,】产于有,始于弱而成于强,始于柔而[581]【成于刚,始】于短而成于长,始于寡而成于众,始[2331]【于无形而成于有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千方之群,始于寓强。[1178]【高始于】下,先始于后,大始于小,多始于少。[899] 江海以此道为百谷王,故能久长功。[916]【此天之】道。”平王曰:“[1024]已闻道矣。请【问天道。】[2477]

天之道何如?”文子曰:“难言于天【天道】。[1184] 平王曰:“[1068]何故难言?”文子曰:“臣窃闻传曰:不【可言。】[2404]【言而非道】也,非君子之所闻也。”平王曰:“[873]【君子】所闻【道何如?”】[451]【文子曰:“能】损]而[下,其君子者,【即】有此道。”平王曰:“请问天道?”文子曰:“天之[2219]【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万物侍之而生,侍之而成。[2469]此天之】道。”平王曰:“此天道也。[887]胡象于天道?”文子曰:“天之道,高[585]【以下为本,大以小为本。【持】大者,损有损之;持高者,下有下之。”[926]【平王】曰:“何谓损有损之,下有下之?”文【子曰:“】[813] 卑、退、敛、损,所以法天也。[912]【损有损之,下有下之者,】 法天道。”平王曰:“人法天道奈何?[689]【文子】曰:“不可【言】。此言甚浅,用之甚隧,行之【甚易】。”[2209]平王曰:“【吾为天子,位于】公侯之上也,吾[890]【焉能处上】而【下】乎?”文子曰:“不然。”王【曰:“何也?”】[755]文【子】对曰:“我自有立(位),何下之有?”圣人法于天道,民者以自下,[871] 则敬爱、损退、辞让、守【柔】,服之以【道】[613] 令远者来,令【近者悦,】[818] 此功者天道之所成,听圣人守道 [766]则帝王之功成矣。故帝者,天下之[929]【适也,王】者,天【下之】住(往)也,天下不适不住(往),【不可谓帝王】[990]矣。故帝王者,不得人不成,得人[798]【失道而能守者】,隹(唯)未尝之有【也。】[809]

平王曰:“何谓【失道?】”文子曰:“[2501]【夫失道者,】徒暴【寡】,广奢骄洫(佚),谩裾陵降,见余、【自显、自明】[1194、1195],【执雄坚强,作难结怨,】为兵始,为乱首,小人行之,身受大秧(殃),大人行【之,国家灭亡。浅及其身,深及子孙。】[2437]【此之谓】无道。”平王曰:“请问无道之过?”文子曰:“[780]无道之【君,】[1812]诸侯倍(背)反(叛),众人【力】正,强乘弱,大陵小,以【攻击为业,灾害生,祸乱作,其亡无日,何期无祸也?】[2321]【夫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害莫大于】毋道以立天下者,故曰 [2273]【有道而立之者则】治矣,毋道而立之者则乱【矣】。故治乱[695]【之本,在于道。以道立天下者,天下】之德也;以毋道立者,天下贼也,以任一人曰君。”[2442]

【平】王曰:“吾闻古圣立天下,以道立天下,【然后世之王有得】[ 2262]天下者,有失其国者,故其所道者【同也,】[2339] 然也何失于人乎,以此观之,道德【之于人也,亦有所不宜】[613]乎?”文子曰:“不然。臣[740]闻之,[1061] 有道之君,天举之,地勉之,鬼神辅【之】。[569] 有天下,贵为天子,富贵不离其身。王嗣后【之子孙,其祭祀不绝】[978]之【于】天。王若能得其道,而勿废,传之后嗣,[892]【禄及子孙。】[2327]

平王曰:“王者几道乎?”文子曰:“王者一道。[2419]【平】王曰:”古者有[829]以道王者,有以兵【王者】[850],【何】以一道也?”文子曰:“古之以道王者,【安而不倾,大而不衰,高而不危。安而不倾者,所以长守位】也,大而不衰者,所以长守【势也,】[806]高而不危,高而不危者,所以长守民[864]矣。故有道者立天下,则天下治。”平王曰:“[717]【吾欲法】之,以【之】奈(何?) [2220]何?”文子曰:“执一无为。”平王曰:“[564]美壹,至于此之大耶?”文子曰:“然。能【执一无为则能】[588]【因天地与之变化。天】地大器也,不可执,不可为,为者贩(败)【之】,执者失【之。】[870]是以圣王执一者,见小也;无为者,【守静】[593]也。见小故能成其大功,守静【故能为天】[908]下正。”

平王曰:“见小守静奈何?”文子曰:“【见小守静,退而勿有,法于江海:江海不为,故功名自化;弗强,故能成其王。自爱,故能成其贵,不可自轻,自轻则功名不成。夫道,大以小而成,多以少为主。故圣人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敛啬损缺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功,见少故能成其美。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清静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有者,见不足也。见下故能致其高,见不足故能成其贤。执雌牡,去奢骄,不敢行强梁之气,】[775]【古之王道具于此】矣。故有道者立天下,则天下治。”

平王曰:“[717] 王者】一道,【夫日德】其不行奈何之?”文子曰“[573]【不行】亦用德,用德则不【以雄武立,不以坚强胜,不以贪竞得,务于道德而不重用兵,则】[723]世必无患害。”平王曰:“请问其道。[815]文子曰:“[1054]【以道王者,德也;】以兵王者,[1035]【亦德也。】”平王曰:“已闻(王)道矣,请问 [2477]【用兵之】道。”文子曰:“臣闻[1176] 古之用兵者有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诛暴救弱谓之义兵,敌来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谓之应兵,争小故不胜其心谓之忿兵,利人土地,欲人之财货者,谓之贪兵。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572]众,欲见贤于适(敌)者,谓之骄兵。义兵[2217]【王,应兵胜,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义兵者,王天下之】道也。然议兵诛【暴救弱】,不足禁会。[2278]【不义】者必残亡,德义在人者【也。】[624]德而毋息,邻国之兄于竟内乎,上有道 [2309]德而上下亲矣,上下亲则君[2293]□[鬼,鬼]则服矣,是谓[王] 【有】德。[712]【平王曰:“何谓无德?”文】子曰:“君子之骄奢不施,谓之【无德】[716]【平】王曰:”请问【无德之过?文子曰:“】[743]【王】者【无】德,则士女(如)[747] 其失【其】生君不死,六畜不潘(繁),人民不【和】[2379]故王道唯德乎!臣故曰一道。”

 

平王【曰[2385]:“王道惟此乎?”文子曰:“然。古之王道惟在】乎是。”平王曰:“吾不能尽学道,能【尽】学人,[2470]请问人道。文子【曰】[918]:“【道无形无声,故圣人强为之形,以一字为名。道者、一立而万物生。万物变化合于一】道。”平王【曰】:“[2265]【何谓也?”】【文】子曰:“臣闻,道者,万物以【之而生,以之而成,万物同于道而殊形,皆乘一而有,万类虽差,同根于一。】 [868]【平王曰:“何谓一也?】文子曰:“一者,万物之始也。”平王曰:“何【谓】[2246]万物?”文子曰:“万物者,天地之谓也。”[607]【平王】曰:“何谓万物,何谓天地?”文子曰:“王者[2240]【立于】天地之间,【得道之统,以天地为品,以万物为资,功德至大,势名至贵,至德无为,万物皆容。】[2475] 万物天地,【轮转无穷,莫不尊道而贵德。以德为主,道之为命,以正】万物也。国家[2288]【之治乱,在于道。无道则怨争,怨争】也,兵之门。天地之间物[914]【以人】为本。”平王曰:“天地之间物几,独人者【为贵?】[772]【文】子曰:“天地之间[1018]【万物同情而异形。形殊性异各有所安。】故天刑(形)其物各不同,能文其【辩[2371]【者,惟】人也。”平王曰:“诸物几【道?】[1171]文子曰:“圣人【知万物为一,故以千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宗。】[992]【道之为宗】也,其用之也,物异。”平王曰:“其用之异何?[2312]【文子曰:“圣人之牧民也,万物一齐,无由相过。万物同于道而殊形,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有生于无,多起于一,至微无物,故能周恤。至大无外,故为万物盖;至细无内,故为万物贵。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观之难事,道于易也;大事,道于细也。[595]不道始于弱细者,未之有也。[696]

 

 【平王曰:“王者如何致其功?”】【文子】曰:“王知者,先王行,成、败、功,谓之[2390](祸)福。”平王曰:“何谓祸福。”【文子】曰:“[2444]【祸福】者,【失】得之胃(谓)也,故斯人得失者,[984]祸福得失之枢,而[204]【能知祸福者唯】【圣】、知。”平王曰:“何谓圣、知?”文子曰:“闻而知之,圣也。[896、1193]【见而知之,】知也。故圣者闻 [808]未生,知者见成【形】。[711]【圣者闻祸福未生】而知择道,知者见祸福【成】[1200]刑(形)而知择行,故闻而知之,圣也。[756]【见而知之,智也。”平王曰:“祸福可闻而知】之、【见】而知之乎?”文子曰:“未生者可【闻而】[904]知也,成刑(形)者,可见而【知也。】[834]天之道也,不积而成者寡矣。臣闻[2315]德【积则福生,怨积则祸生,】 [1130]积德成王,积怨成亡,积【石成山,积水成海。观其所积,即知祸福存亡。】 [373]积之乃能适之,此言多积之谓也。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2249]积硕,生淳德。淳德与,大恶之端以【除,而致其功。】[300]

【平王曰:“何谓也?”】文子曰:“臣闻《传》曰:‘致功之道,【在德不在言。’】[565]言则分争,凤【下道,一言而止。】[633]【知则不言,】纯则不矜,其[836]【见不善而为】善,致其功【而不有】[功],不以【言争。】[754]【天地之道,以德为主,道为之命,物以自正。天子以天地为品,以万物为资,功德至大,势名至贵,二德之美,与天地配。德者,天之生也,】地之守也,故王者以天地为功,[574]虚静无为】,以养其神,故功成名遂,与天地欸窅窅以致【其功】[2438]而【怨争】不生,祸乱不起。[674]是故古之圣王务修】德。”

平王曰:“不脩(修)德【者何如?】[2397]【文子曰:“不脩(修)德】者,是殆德也。[631]【平王曰:“何谓殆德?”文子曰:“知而不行】是殆德也,人主殆德者,必致怨争而致祸,[647]故不可有殆德,王若知[952]【而行,是谓脩(修)德。”平王曰:“脩(修)德何如?”文子】对曰:“所曰脩(修)者,【听而行也。】[1858] 脩(修)德非一听,故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2482]学在肌月(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756]不深者知不远,而不能尽其功,不能【达其智,不能成其行。】[2500]【故上】经者,圣智之道也。王也不可不【明。】[909]

 

平王曰:“为正(政)奈何?”文子曰:“御之以道,【养】[885]之以德,勿视以贤,勿加以力。【御之】以[707]【道养之以德,勿视以贤,勿加以力,可以治国。不御以道,则民离散;[876]【不养以德,则民倍(背)反(叛);视之【以】贤,则民疾诤;加之以【力,】[826]则民苛兆(逃)。民离散,则国执(势)衰;民倍(背)[898]【叛,则上无威;民疾诤,则轻为非;民苛逃,则】上位危。”平王曰:“行此四者何如?”文子[886]【曰:御之以道则民附,养之以德则民服,毋视】以贤则民自足,毋加以力则民自【朴。】[2324]为政在德不在言。”

平王曰:“御【民以道可以为政乎?文子曰:“】[2205]【物】生者,道也。养【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义也。】[2466]【不生不养,不能遂长。】不嬨(慈)不爱,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长久。不敬不宠,不能贵重。故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民之所怀也,义者,民】[600]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2259]治国之道也。[1182]【君主骄奢,不施谓之无德,偏私】(兹)谓之无仁,(淫)[874]淫乱谓之无义,】踰节谓之无礼。无德者则下怨,无【仁】[591]则下诤,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四 [895、960]【经不】立,谓之无道,而国不【亡者,未之有也。”】[811]

 

【四者诚修,几于正】道。”平王【曰:“何谓?】[2265]【仁者,正】平而先,知人【弗矜。】观之古之天子以下,至于王侯,无【不】[2376]欲自活也,其活各有簿(薄)厚。人生亦有贤【不肖,其能各有大小。】[877]【故不尚贤而使】国无有贤不宵(肖),无不尽其能。平王曰:“用仁如何?”文子曰:“君子[917]毋骄于臣,毋敬不肖,毋贤【己。】[773]夫以文王之贤辅[1157]【商纣,犹不敢自矜其贤也。】以矜其贤则【骄】,则【臣】下不【劳而】养,(养)则【君劳而无功,】[940]【是谓不仁。】不仁者,虽(得)之不【能尽】其【能。】[1097]以一人任与天下为雠,其能久乎。此尧【舜所以昌,桀纣所以亡也。】

【平王曰:“】王者以友为佐,【卑下、辞让,可谓】[1145]仁?”文子曰:“【然。】夫御以道者,下之也者。[2364]【卑者,所以自下也,退者,所以自后也,俭者,所以自小也,损者,所以自少也,】不敢者,所以自【减损】也,天子居中央者,【所以自卑下也。】[2215]不敢作骄暴之人,不敢起比臣之【能】[2242]不敢恶,所以无怨,而容【贤不肖】以【仁。】[1843] [579]【故】仁者取人,百里举吕望而诸侯归之,[749]七十里举伊尹而天下归之,故圣王之治【天下也,因物以知物,因人以知人,任一人而天下从之】[2329]矣,故王道成。闻忠而陈其所【欲】言【焉】。[571]【不陈其所欲言是谓不能尽】中(忠),是胃(谓)上章下塞,忠臣死伤,万民【离散。】[1180] 所不得言焉,言而得之,则其人【可得。】[1841]【使言之而是,虽商夫刍荛,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犹不可用也。是非之处,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其计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不则其辩,】是谓用仁[920]【而得天下】耶。”

平王曰:“用义何如?”文子曰:“君子[869]【之】间言不当义,行【之者】,[1816]义而兄,[759]是谓不[义],是[胃(谓)有私。[2373]【义者,行事】之所义(宜),唯 [1188]辅细弱,公正而不以私为己,故 [584]【无私则欲】足佳生义。义[2356]者,【礼】之实也,文之质也,【取与】之【道】也。[617]【故义取无多而义可极,所必不可随,所立不可【好】,[379]义载乎宜谓之君子,遗义之宜谓之小人。举事顺】理,则祸乱不起,[2485]是胃(谓)用义。[2436]【君子】有行义者如是[852]【也。】【赏】不得意焉。赏则虚府【库而】毋【积焉。】[2486]为下则守节,循道宽缓,穷【不易操。】[582]【逢时即进,得之以义,不时即退,让之以礼。君子】理事,故必仁且【义】[208]也。义者,以之象德也而艰[2236]【难】也。外各物耳,世而适过,是则不必法古,[883]【唯】从时也。由是观之,人主若能修[614]【道德仁义则天下治矣。】

平王曰:“子以道德治天下,夫上世之王【继嗣因业,亦有无道,各没其世,而无祸败者,何道以然?】[2255]【文子曰:“夫道德者,所】以相生养(也),所以[2213]相畜长也,(所以)相【敬爱也。】[2206]【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治矣。[575]【上无】道德,则下毋仁义之心,下毋仁义之【心则淫乱之世也,】[2248]【此】道德之力也。夫宿其夜取务循之,后【世】[902]之王者,期于此矣。[1015]夫王者无道有位,继业未灭者,以仁义犹存也。而祸福之觉,已萌于兹,陵慢之情,以轻其上矣。仁绝义(灭)则有君非君,为臣非臣,尊卑失位,强弱相陵,诸侯背叛,众人力政,】朝请不恭,而不从令,不集。”

平王[2212]【曰:“仁绝义取(灭)】者奈何之?”文子曰:“仁绝义取者,[567]【则民皆】洒洒【然】,甚者怀其离心,唯[651]以教化之。”平王曰:“何谓以教化之?”文子[2310]【曰:“】圣王以身先之,命曰教。”平王【曰:“[694]以身先之教人如】何,可谓德?”文子曰:“不然。夫[教]人【者,因其性而导之,因其欲而教之。】[2389]【故】天子执(设)明堂【于】中【央,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211]反本教约而国富,故圣[635]【王必富民而后能怀】远者。”【平王】曰:“未富【何如?”文子曰:“】[1002]【民未】富【,则】天子【亦】[1196]【必】不能富,不能贵,【不能长有天下[830]焉,己必教之所以。”平王【曰:“】[1803]【化】民何如?”文子曰:“[2461] 传曰:人主[1805] 退让守弱,为天下雌。立于不敢,设于不能。好德不争,故命曰【化。】[2446]【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故天下孰不乐?则天下[2353]欢愉而无忧者,[251]天下百姓,百国之君,皆欢然思欲爱[699]【利】亲随,是以国家之昌而功名【之大。】[587]【人】主国家安宁,其唯化也,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2243]【平王曰:“】不化为之奈何?”文子曰:“不【化】,人【主精诚未至也。】[570]

【平王曰:“】知[所]亲,不知所信,今余何修何昭,使【民化?】[2341]【文子曰:“推其诚心,施之于天下而已。诚心内发,远人自至,民化迁善】兮。何【即】(而)?德加【乎人,若出诸己。】[1130]无为信,不足以【得】其心,故胃(谓)【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下,诚在令外。】”[735]【平王曰:“何谓信?”文子曰:“】未尝不然胃(谓)之信。[2326]如四时之【与】受,如风雨之【时降,】[645]【从天地之固然。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所能,周其所适,施其所宜,】是以圣人周征谁举过。[2359]

【君】子自爱也,小人自气也。[2322]夫受之【与】之,行【者以德道为期。】 [2503]【受与时则】,工器左右,【适情辞余,不贪得,不多积,不好味。】不贪得】[1827]而民毋维,毋多积,而民毋病,毋好味【而民毋美。】[583]【民毋美】则息津汤下;息津汤下,(则)耳目说(悦)【心】;耳目说【心】,则【七窍不争;七窍不争,则欲不害性。】[962]欲足则贞廉,贞廉则无【诤】心,无【诤】心则[846]以壹异知足,以知权疆(强)足,以蜀立节【足】。[198]【以壹异知足,则】足以【适】所欲;【以知权强足,则足以【为官】长,(史)【以蜀立节足则】足以【养其神。”】[222]【平王曰:“除其】耆欲者[1739]【而】无诤,心亦可得耶?”文子曰:“等【万物,齐死生。等万物则万物自附,齐死生则忧惧不能入。】[865]【死者人怨,生者】人喜,故【生死】者,毋【过喜】毋(过)行。过喜则【忧生】,【过行则怨起。】[2366]【故】曰:此不生而喜,【不死而怨。”】[822]

【平】王曰:“王天下者,宅【于道德,何行也?”】[919]文子曰:“道产之,德畜之,道有博【而德有厚。】[722]【臣】闻之《传》曰:‘道者博【施而德者厚行。】[741]【不可】臣于物,不可生知[856]猷。故民之教化也,毋卑小行则君服之甚[2260]【是故】圣【王子】子(孙)成【帝王而得】[753]天。道德之行也,自天地分畔至今,未【尝废】也,[2216]尽行之,帝王之道也。[925]【故】曰:‘主哉乎?’是故圣王务修道德。”[2211]【平王曰:“寡人敬闻命矣。雠龙庆,③ [2502]修道德,则】子子(孙)可而【殖】,[2504]可以无罪矣。请问师徒之道。”[1198]

 

三、定简的逻辑线索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虽然名为天下共主,但已衰微。定简即是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在道的指导下以德仁义礼建立新的秩序,以道德仁义礼治国的思想贯穿平王与文子问答之始终。在诚恳谦逊的氛围下,平王倾心求教治道,文子也以师友的身份倾心作答,二者对话逐层深入,逻辑清晰。以下试加说明。

、定简开篇,平王提出求教的问题:以一人之权势,无力化久乱之民、治淫乱之世,怎么办?对此,文子提出用道德的方略。平王对此颇有疑虑。文子以桀纣修道行德则汤武无所建树作喻,回答平王对道德功用的疑问,力图使平王明白道德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接下来,依照平王追问的线索,文子展开对道、天道、人道、师徒之道的探讨,以解决平王伤时道之衰、求治道、成就帝王之业的问题。   

乙、平王仍不明白,问:道对于人有没有不宜之处?文子答以道为德之元,百事之根。它对于万物、对于人而言,无所不宜。无论其强大或弱小,都具有同样的妙用。从未有无道能称王者。

文子把道运用在人事治理上,以解决平王之忧虑。以平王而言,虽然贵为天子,但已式微,对如何保存自己没有把握,故文子以“弱小有道,则不诤得识”对之。诤,谓直言规劝,止人之失。不诤,即不以言止人之失。以平王视角看来,诸侯争霸绝非正确,但其势弱,无力制止。故文子强调不以言争,虽心有不满,亦不能以言止之,以免招致灾祸。不诤,是保其所有的方法而非求得的方法。

文子之所以认为不诤是保其势位之策,因为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依然存在,周王还是宗法纽带,人皆尊之,“尊王”、“攘夷”是诸侯们成就霸业必须高举的两面大旗。因此,从另一角度看来,平王之弱亦恰是平王之“有”,始于此“有”,虽弱、虽小,也可得识而为众长,贵为天子而富贵不离其身。  

丙、道既然这么好,平王亦以之为善,但未尝听闻,故始问道。文子以水喻道,水善利万物,无私无偏,至柔随顺,驰骋天下万物而无敌,由此可见道之弱强、柔刚、短常、寡众、高下、后先、小大、少多的特性与妙用。任何事物都是由弱至强、由短至长,欲成大必从小始,欲强必自弱始,能从小始,能守柔道,必可强大,必至刚强,由此柔弱便转化为无敌之道,成为天地万物所遵循的规则。文子又以江海喻道,江海能处下、处后、不争先而为百谷王。如果平王能效法水与江海,持守柔弱坚韧之道,无论遇到怎样的环境,都能顺势而变其形,既知进取又知退却,敢于放弃次要的外在的东西,与外界推移以顺应形势,也可达到使天下归依目的。因为柔弱的处在上面,越是处于高位,越是柔软谦卑,方能稳定长久,强大的生硬的树干反而处于柔弱的枝叶之下。

理虽如此,然江海和君主所处势位在事实上却存在着矛盾。江海处下位,而君主处上位,江海处下才能容,百川才能归,而人主处上如何能使天下归之若百川?如何“处上而能容”?文子继而论述君主应法天道,在道与君主之间加入天道一环。天之位与君主之位有相似性,天在上位,君主对众生而言亦处上位,二者有共通性,但君主对天而言又是下位。故若欲法天道而行则需具备两点:一则能容,二则卑下,处上而卑下。若位高势弱的平王能法江海之无私、能容、随时、顺性,则得用人之道,而成帝王之久长之功,故天道十分重要。

  丁、平王遂问天道。文子答以天道难言、不可言,言则非道,但可效法。法天道之卑退敛损等美德,行江海处下之道,克服私欲,谦下待人,身处上位而行谦下之道,自我贬损,这不会减损其势位之毫厘,因为:天行此,仍为天,江海处下,却为百川所归。因此,贵为天子者,行江海处下之道,先退却自己争名、争位、争显之心,谦和卑下、顺承、无私、无欲,化解人世间对其势位的怨争之心,是为守道。守道则得人得天下。反之,君主已为天下至尊至贵,已为人所争羡,却又骄奢倨傲,无礼无节,人必生怨心,因为民不能从帝王之已得处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最基本的应该是安其生、乐其业而不受干涉,虽贫却也能够安之而乐于自为改善),最重要的是君主的傲慢之心使民感觉到自己的贫穷与卑贱,而心生怨争;怨争生则君主无德,无德则为大恶之端,会失道结怨,众叛亲离,家破国亡,危害天下,是为无道。无道则无以立天下。  

戊、既然行道会因人之不同而有无道与有道之分别,并累及天下得失,所以平王对能否行此道缺乏信心,遂又提出如何行道才能有道,即具体到个人身上如何作为?怎样做才能法天之卑、退、敛、损而成海纳百川之势,成就天下归依的帝王之业?王道有几?

天道深奥难言,但人道却是言之甚浅,文子提出简便易行的方法,即执一无为、见小守静。这里的“一”指势位而言,守此天地般恒一之势位是无为的前提。只要执此天地般势位不失,一切都可为。尽管势位弱小,但已处天下人之所欲争得的最高势位,保此不失便是得之最大,即贵为天子而富贵不离其身,还有什么可以失去的?还有什么可争的?  

鉴于春秋时用兵不止的现实,根据平王当时情势,强调众寡、强弱的力量对比,文子把执一无为应用于用兵之道,侧重于对忿兵、贪兵、应兵、义兵的论述,把用兵纳入王道中。一则使平王明白忿兵、贪兵之不可取,二则使平王明白由于力量对比之悬殊,义兵也不足以禁奸,义兵也要能随时权变。劝平王不为兵始,不为兵主,不为乱始,不为祸首,修道积德,若兵来之时不得已而应之,天下之民必会起来反抗,如同为自己而战。 

至此,文子循循善诱,由道而天道,落实到退怨争、得民心、建事功的人道治理上,此乃平王真正兴趣所在。

、平王认为不能尽学或只学天道,还要把握人道如何为政,得民心,教化百姓,建立事功。对此,文子一一作答,把平王顾虑渐渐从思想上消除。

文子在阐述人道之前,首先论述了万物之道。一是突出人为贵,二是通过阐述万物之道来阐明反于清静之道,以恬淡涵养其神,不妄动妄为,不乱了心智,以免连现有的都会失掉。 

万物之性情尚不可违逆,何况最为灵性的人的性情?物不可轻,又何况人?由道而天道而万物而人道,一切都需要闻见之识,否则是愚迷。愚迷者无以成功。由此,自然地导入对圣知之道的阐述。

文子在阐述道时区别了有道与无道,在论德时也区分了有德与无德,因为无道无德与祸福密切相关。处万民之上位的君主,对天而言,其位又为下,君主法天道而行,所得天道多少为其德,此乃上德;对民而言,君主与天同为上位,民从其处所得多少亦是其德,此乃下德。最为重要的是对天地而言,民与君主同处中央,又同处下位,同立足于地之实,可与君主争位。从虚实角度讲,得天为虚,立地为实,亦即君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民人的争怨。

从君主双重地位看,既为下位,又处下位之上层,而作为处下位之民则面临道、天、君主三个层次。若没有君主,民亦可得天地之大德,即民与君主“有道所同行。”故天道要靠圣人之德体现,百姓应也从君主那里体会到天地之大德。这个德,非圣人君主之施与或恩惠,非有心而为,而是因为其所处位置使然。君主无德,民众则无所得,则叛逃,君主无法得人,必失天下。对于天子而言,一旦失天下,欲求为一匹夫难矣。因此,人君要使百姓体会到天地之大德,必须修德,行仁义,使百姓有所得而得民心,才能长保民,长保富贵,长有天下。

由此,修德是致功名不可少的一环,与祸福利害得失息息相关。

庚、修德要听道且要力行。不行德者是殆德、无德,民众无以从君主身上有所得而必致叛逃,离心而王位危。

君主如何行德?文子对此最为关切。君主能否行道德仁义礼或者说道德仁义礼之能行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有规则,或者在于君主能否遵守规则,必须有一种约束,即祸福得失的约束。道者为虚而祸福为实,道远而祸福近,道不可言,而祸福可见,祸福与现实中的利害存亡、与人道怨争有关,足以约束君主修道积 德而治天下万民。因此,在论为政之前,文子首先谈到了天地与道德之关系,又分几个层次来回答平王如何行德而不殆德,成就“王德”,保富贵与天下问题。   

、因此,当平王问到具体如何为正(政)时,文子又提出兼用道、德。以道德相互蓄养,克服自己的私心,如此方能用仁义礼教化等来“化久乱之民”,所以道德具体落到人道上就是仁义。

为政关键是去怨争而得民心。平王最关心的天子权位问题与道德密切相关,因为能够危及上位的是民的背叛离散,民心背向乃祸福得失之枢,失民则位危,得民则位固,位固又能长守民,长守民则可有天下而贵为天子,长守富贵。民之所以背叛离散是因为怨争之心起,怨争心起又是因为其欲得不到满足,若欲足则无离心,所以使民不背叛离散、不生争心、离心的办法就是去怨争,则必行仁义之道,公正无私,淳厚能容,卑退敛损,使百姓守静不争,知足无怨,天下有礼和乐,避免诸侯背叛、百姓离散、强弱相陵之局。

仁者无私能容而近德,义者无私随时而近道,所以道德仁义不可分而行之,必兼用之,此“四经不立”,就是无道,无道则国必亡。故下文以大段论说之。   

壬、在人道上如何用仁?文子侧重与用人相连,为政以仁体现在君主用人能否公正、不偏私,做到用之以时,用其所长而避免无仁之政的出现。如此则可谓“上有道德”,而其效应便是“下有仁义”,仁,于是转化成一种内在情感和道德约束力。

如何用义?特别是在用兵、用人、行赏罚上,正确运用,使“义者”真正变成“宜也”,变成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秩序之宜。

文子把德仁义礼并称为四经,意味着其具有同等地位与平等交互作用,不再是由道一再失落的四个过程。通过行道德仁义使天下之民具有仁义之心,人际之间和睦亲爱,整个社会和谐安乐。德仁义礼,是圣人治理天下问题的四个处方。

文子堪称智者。对平王提出的问题,能洞察人性的多面性与社会的复杂性,而给予相当浓厚的人文关怀,上秉承于道,下落实于治,以道、天道贯通人道,以修道行德作为实现人道和睦忠惠、慈孝相爱、和乐有序的途径。

修道行德,要帝王深谙诸多因素才能达到,要经历由小而大,由难而易的历程。因此,如何获得师友的智慧,即获得“圣知”,以免走向愚迷和覆败,一定会成为身处弱势的平王倾心聆听的内容。故此,定简原有对师徒之道的探讨,惜简文残毁,不可得知。

 

四、结语

 

综上,本文打破传世本《文子》的框架束缚,把全部简文看作是一篇,从定简文本内在思想、逻辑线索出发,按照平王与文子问答的思路,对定简文本进行了复原工作。复原后的定简,开篇提出以道德治国化民,结尾以民复归道收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围绕平王关注的如何得人、如何化民而成就帝王长久之功的递进追问,文子从道入手,依次探讨了天道、人道、王道、为政之道,阐明了道德仁义礼圣知作为王道、用兵、为政、治国方略之主旨。所有简文全部服务于这个主旨,是一篇首尾完备、逻辑清晰、恳切诚挚的君臣、师友之间的对话录。

 

注释:     

①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8。《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释文》及《校勘记》,《文物》1995,12。

②李学勤先生指出:“从几个与今本相同的章节证明,凡简文中的文子,今本都改成了老子,并从问答的先生变成了提问的学生。平王被取消,新添了一个老子……后人为了提高价值,对问答的主客作了窜改,只是在《道德》篇尾留下一节以与汉志相应,不想这样平王问就不再成为全书体例。今传本凡是问答体诸章都在竹简内有对应的文字,而只作老子曰的各章,除老子‘民有道所同行’一章外,都没有对应的文字。—《〈老子〉与八角廊简〈文子〉》,《古文献丛论》,页155-160。

③关于“雠龙庆”,定简和传世本《文子》都未有记载。雠:用也。《吕览·义赏》:“民之雠之若性。”庆:《汉书·杨雄传》(上):“厥高庆……”注云:“庆,发语辞也。”龙,《易经》以其与变相连,传世本《文子﹒微明》篇在论人间祸福时强调,只知仁义而不识权变则不能通达于道,必身死国亡。圣王治国要“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经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即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无以与道游。所贵乎道者,贵其龙变也。”据此,定简“雠龙庆”含义可推测为:既知道德仁义之用,又知权变,用龙变喻随时而应,动而合天,静而法地,动静适时,则世俗莫能害,则可在人间祸福之事上无罪。

责任编辑:孙宝灵  焦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