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刘芳)5月15日,中美经济史学会圆桌讨论暨经济史沙龙在清华大学近春园成功举行。本次讨论会由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市场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经济史学会联合举办,多位学者与会。 这次研究讨论会主要由三位外国学者做主题发言,诸多学者参与讨论。 首先发言的是美国经济史学会的执行董事、亚利桑那大学经济系的普莱斯•费希拜克教授(Price Fishback)。他作了题为“经济史与新经济政策研究中的新趋势”的报告,以详细的案例和统计数据介绍了近五十年来美国经济史研究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最新趋势。普莱斯•费希拜克教授一直致力于美国早期劳动力市场、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经济政策方面研究,其运用计量方式考察历史上的经济数据,从中分析经济对社会的影响,研究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他指出当代经济史学上数量化方面的研究应该重在关注实践研究,要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方面去考虑经济增长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普莱斯•费希拜克教授还是美国经济史学会的执行董事,在发言最后,他还向在座学者详细介绍了现今美国经济史学会的研究情况与《经济史研究》杂志的发展历程、论文发表概况等问题。 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约翰•瓦理斯(John Wallis)长期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这次会议他带来了与另一位专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合作的成果,讨论话题主要是非人格化的社会规则如何产生和被社会接受。他指出,人们遵守规则在于他们希望从中得到利益,规则的被执行既出于人们发现遵守规则所带来的益处,也在于第三方监控的强度,有时政府就承担了这第三方监控者的责任。他得出结论,认为所有的规则建立于人际关系之上;精英阶层属于不同的组织,因其身份的限定,在即使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也能与其他精英阶层在某些事务上达成一致,但是政府创造出非人格化的规则,在规则的遵守中政府最重要的作用是协调,政府的协调能力比强制能力更利于社会规则的演变。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白莎副教授(Elisabeth Kaske)则主要从事清代财政史等领域的研究。这次她向大家介绍了其新近研究成果“象征性资本:捐纳制度和晚清财政”。白莎教授利用丰富的清宫档案考察了晚清捐纳制度,她认为“卖官鬻爵”是国家使用象征性资本——国家掌握的一种身份的社会价值——协调国家财政的一种手段,并且曾是清政府国库预备金制度的组成部分。她提出如果捐纳制度是一种原始国债,能代替捐纳收入的财政手段不是新的税收,而是信用工具;在太平天国时期特殊的条件下捐纳还是起着重要作用,比信用工具更有效;但是在政府没有信用但仍然掌有“象征性资本”(如官员的任免权和身份的赐赠权)的时候,捐纳制度作为原始国债的作用还仍然有效,却会迟缓现代财政国家的形成,其见解颇具新意。 会上,中外学者就中美经济史学会、中美经济史期刊杂志等做了有益交流,双方互相介绍当前学界经济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探讨经济史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强化了中美经济史学研究的交流,增进了中外经济学者的了解,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