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的前世已很久远。从古罗马时代开始,那些寻找东方的旅行家们,曾经留下一些记载。尤其是旅行家们的“游记”,记录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的那些文字,被称为“旅游汉学”。到了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他们带来了“西学东渐”,而灿烂的中国文化,又使其创造了“中学西传”。“东渐”和“西传”,这一来一往,文化交流与碰撞之后,便诞生了一个混血的文化产儿,就是汉学。 汉学的诞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盛举,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与思想的伟大桥梁。那些架桥人便是以利玛窦(Matteo Ricci)为首的耶稣会士。 当然,历史上东西方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外面的世界。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和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为了寻找朋友。 汉学有几百年的历史,无论欧美,抑或东亚,汉学之水浩荡至今。在这个地球村里,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汉学在成长。但是,对于这门学问,我们关心它、研究它实在来得太晚了。今天,国外的汉学家越来越多,国内的汉学研究者也在不断增加。全国不少大学成立了汉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百余家人文学术期刊开始发表汉学研究的专业论文,国内的汉学研究已明显地呈现出“显学”的征兆。但是,汉学研究至今尚无科学的学术定位,学科目录上并没有这个学科,有的只是将汉学研究置于比较文学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汉学研究范畴宽广,它既是一门无所不包的学科,又是一个真正跨学科的学科,“汉学研究”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汉学从哪里来?究竟该如何解读?现在,在中国,Sinology有以下几种叫法:汉学、中国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还有国际汉学、国外汉学、海外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中国研究,等等。学术界对这个学术域名非常随便,不能说是标新立异,但至少是考虑不周。一位法国汉学家对我说:“我很迷惘,你们中国为什么给很严肃的汉学起了那么多的名称?”这里说的“汉学”是Sinology,“版权”拥有者是汉学家。 汉学研究的专门刊物《汉学研究》,英文名是Chinese Studies,这是1995年北京语言大学在成立汉学研究所时给这个刊物考虑的一个英文名。当时是以为这个英文名的内涵会更广博,既包含传统汉学,也包括现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说,汉学家对于中国的一切研究都已包括在里面了。这是当时对于“汉学”的来龙去脉并不十分了解的结果。如果是现在,我们会采用Sinology。我个人的看法是,以上那么多关于“汉学”的叫法,只有两种,即“汉学”与“中国学”就可以了。“汉学”和“中国学”的名字虽然不同,但实质上它们是“异名共体”,其表述的内涵完全一样。 “Sinology”一词源自拉丁词语“Sina”(China,中国)和希腊词语“logia”(意为科学,或含有考古学或哲学的部分意思),前者所示是“中国”,后者所示是“科学”或“研究”,两者相加就是关于“中国的科学研究”(Sinology)。Sinology一词最早在学术中使用应该是在利玛窦(Matteo Ricci)时期,出自某位传教士的智慧。从那时起,西方传教士就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称为Sinology(汉学),研究者称为Sinologist(汉学家)。 积淀了数百年的汉学,内容非常广博,基本上可以说,中国文化有多丰富,它就有多丰富。汉学既有哲学、史学、文学,也有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凡是发生在中国历史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皆为汉学家研究的对象。不同的汉学家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既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也有研究当下政治、经济、教育和中国社会问题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