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娟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这与当时特定的理论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受到普遍重视,这为社会史论战提供了理论前提。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则直接促成了大论战的发生,“中国向何处去”成为社会各界重新思考的问题。
    呈现复杂局面
    中国革命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社会史大论战之所以在短时间内颇具声势,与苏联领导人对中国革命的不同见解有密切关系。斯大林、布哈林等认为,中国的封建残余势力仍占据优势,应当进行民主革命,以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结合为主;托洛茨基、拉狄克等则主张,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主导,革命目标还应包括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及社会各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共六大将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出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托派分子和国民党改组派则持反对态度。各方各抒己见,由此,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大规模展开。
    在论战中,各派围绕当时及历史上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了激烈论争,不同问题、派别交织在一起,呈现异常复杂的局面。
    四个阵营陆续出场
    参与论战者大致可分为四个阵营。最先出场的是新生命派。1928年10月,陶希圣在上海的《新生命》杂志上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被笼统地称为宗法社会或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宗法封建社会。“新生命派”成员多属于国民党改组派,所以也有“改组派”之称。
    1929年11月,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另一重要阵地《新思潮》杂志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希望通过《新思潮》来宣传中共六大的主张,与反对的声音相抗衡。因此,次年5月,《新思潮》出版“中国经济研究专号”,刊登了潘东周《中国经济的性质》、王学文《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其发展及其前途》等文,指出封建半封建经济在中国占支配地位,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被称为“新思潮派”、“中共干部派”,代表人物包括李立三、张闻天等中共领导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左翼学者。
    论战中,托派的主要阵地是1930年创刊的《动力》杂志。任曙、严灵峰等代表人物多次在该杂志发表文章,阐明其观点。他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常有分歧,但总体而言,与“新思潮派”针锋相对,他们都主张中国经济已经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当时也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些人被称为“动力派”。
    此外,在论战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阵营,即自称不属于任何派别的个人,如胡秋原、王礼锡、孙倬章、王亚南等。他们的观点虽远不及上述三派影响大,但也在论战中产生了很大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