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娟 参加讨论

    从历史角度纵向考察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充分展开后,随即陷入僵持状态,从既有的角度已无法再深入下去。于是,人们转而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纵向考察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社会性质,以期有助于认清现实。
    1929年,陶希圣出版了《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和《中国封建社会史》,将讨论延伸到中国社会史领域。在这两本书中,他论述了中国社会史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1930年,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此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古代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探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之后各家继续从五种社会形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的研究也大大提升了论战的学术水准,该书也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1931—1933年,社会史论战以王礼锡主编的《读书杂志》为阵地展开。在此期间,《读书杂志》先后刊出4辑“中国社会史论战专号”,将论战推向高潮,盛况空前。
    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中国历史上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起讫时间和特征是什么;第三,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
    由于农业是中国的主体产业,农村占据着中国的大部,若能明确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也就容易理清整个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1934年又引申出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论战中,以《中国经济》杂志为阵地的“中国经济派”认为,中国农村已是资本主义社会。以《中国农村》杂志为阵地的“中国农村派”则认为,中国农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以分析生产关系为主,托派成员则认为应以分析生产力为主。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社会史大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总体而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论述的是现实问题,政治性较强;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申到历史问题,学术性较强。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中。可以说,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直接促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