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遗址照的意义与记忆(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陈阳 参加讨论

    明孝陵遗址照中出现最多的是石兽照。为凸显石兽之庞大,通常采用真人与石兽并置的对比反衬法,如《南京明孝陵》(1864)、《明孝陵前之石人石兽》(1912)、《金陵古迹名胜影集·象》(1936),这些图像记录着凝固空间和流动时间的对话。名胜古迹的风景照,若选取同一视角易产生千人一面的雷同效果,但这看似凝固的景观随时间流逝,逐渐成为缓慢流动的空间。就好比它在当下是“物体”,但在历史进程中成了“事件”。随着时光轴的拉伸,凝固的物体或景观也会变成“事件”,“事件是正在快速移动的物体,而物体则是正在慢速移动的事件”。这类遗址照从历史断面来看是“物体”,从历史轴线来看是“慢速移动的事件”,因为景观会被不同时代所利用,同时景观加入“人物”后所具有的场景性也赋予照片更强的叙事效果。同样是石兽照,但石兽旁的参照物“人”已从“西方人”变成了“身着马褂的中国人”再变成“身着中山装的中国人”,这些微妙的差异塑造了流动的风景和空间的意义。
    对遗址空间的利用还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表征意义,览胜的世俗空间一经“修饰”同样能“加注”成政治空间,明孝陵就曾被国民党作为政治宣传的空间。1927年7月30日《伦敦新闻画报》刊载了照片《成为告示牌的明孝陵石像:破坏在中国》,画面中石象身躯被贴上了国民党的宣传海报,“驱逐投机分子”、“促进国民会议”、“三民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主义”,该文指出虽然这种方式是对遗迹的亵渎性使用,却是国民党针对游览者的宣传方式。
    空间是一个被不断赋予意义的流动之域,空间的意义可以被改写,并容纳和聚合多种意义,因此废墟空间可以同时表达政治意义和世俗意义。照片中石象背脊上堆积的小石头,就是世俗性话语的明证,“石象背脊堆积的小石头是中国迷信的结果,人们相信如果一个女人将一块石头扔到顶部,她就会生男孩,如果石头滑落就会生女孩”。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张贴在石象上的宣传海报可能会被移除,但留在石象背脊上的小石头却成为一种民风民俗保存下来。虽然这样的做法有违明孝陵的“禁约碑”,但由于明孝陵已从皇陵的私人空间变成公共空间,各方意义可以在此交流和汇集。
    遗址空间及对遗址空间的视觉再现是表达意义和塑造记忆的过程和结果。遗址的历史时而凸显,时而隐没;遗址的视觉表达时而公共,时而个人。摄影是空间表达的渠道和模具,摄影对遗址的选择、摄取、复制和呈现赋予空间以新意。遗址照视觉邀请受众在画面中体会空间感和历史感,并以新形式的记忆刺激和激活观者的已有记忆,从而在时空穿梭中完成空间的意义表达。遗址空间是意义聚合的场所,它所承载的历史、集体认知和个人经历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在时空叠加和转换中重塑记忆。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