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上海,新诗出版的摇篮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韦泱 参加讨论

    中国新诗迎来了百年诞辰。从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刊发《白话诗八首》起,拉开了中国新诗的序幕。百年来,新诗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不解的因缘。胡适早年就读于吴淞中国公学,上世纪二十年代郭沫若写过《黄浦江口》,一直到五十年代公刘的《上海夜歌》,新时期艾青的《大上海》等。更不用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新诗《尝试集》(1920年),第一部《新诗年选》(1922年),第一种诗刊《诗》(1922年)。这说明,诗人们在上海留下了诸多足迹,上海是新诗出版的摇篮。
    宗白华与《流云小诗》
    宗白华生于1897年,是美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五四”时期第一代新诗人,仅仅凭一部《流云小诗》的集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席之地。
    《流云小诗》由亚东图书馆出版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收诗四十八首。当年,这家出版机构坐落在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棋盘街南首。上海,是中国新诗出版的摇篮,其在扶植、推动新诗的萌芽、发展中,可谓功莫大焉。
    在好友田汉的鼓励下,1920年5月,宗白华经法国前往德国留学,他从巴黎的文化区域、罗丹的雕塑中,感受着浓浓的诗意。莱茵河上的堡垒寒流,残灯古梦,使他常做着古典而浪漫的美梦。有年冬天,他在一位敬慕东方文化的教授家里,度过了一个罗曼蒂克的夜晚。舞阑人散后,因着某种柔情的萦绕,他“开始了写诗的冲动,时常仿佛听见耳边有一些无名的音调,把捉不住而呼之欲出,往往在半夜的黑影里爬起来,扶着床栏寻找火柴,在烛光摇晃中写下那些现在人不感兴趣而我却借以慰藉寂寞的诗句”。这些诗,大都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后结集成《流云小诗》。我手头的《流云小诗》,已是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正风出版社的版本,初印一千册。
    其实,在亚东版的《流云小诗》出版前,宗白华与田寿昌(田汉)、郭沫若合著,出版于民国九年的《三叶集》,为他们赢得了最初的荣誉。这是他们三人的通信合集。那时,宗白华受张东荪委托,任《学灯》副刊编辑,陆续刊发郭沫若从日本寄来的诗稿。他在给郭的信中,毫不掩饰地说:“昨天接着你的信同新诗,非常欢喜,因我同你神交已许久了。你的诗是我最喜爱读的。你诗中的境界是我心中的境界。我每读了一首,就得了一回安慰。”在另一信中,又写道:“前函当已到了,你的诗已陆续发表完了。我很希望学灯栏有一种清芬。”由于宗白华的敦促、鼓励,郭沫若创作愈发勤勉,积腋成裘,终有诗集《女神》的诞生。
    书名为《流云小诗》,确是名副其实的小诗,最短的仅两行:“那含羞时回眸的一粲/永远地系住了我横流四海的放心”(《系住》)。还有一首题为《小诗》的诗:“生命的树上/凋了一枝花/谢落在我的怀里/我轻轻地压在心上/她接触了我心中的音乐/化成小诗一朵。”当时,北京《晨报》副刊也在连载冰心的《春水》。南北两地,小诗交相辉映,成为诗坛佳话。冰心的小诗,有着泰戈尔的诗风。而宗白华的小诗,却是“承受着唐人绝句的影响”,是中国民族传统的小诗。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流云》出版后,小诗渐渐完事,新诗跟着也中衰了。”
    1925年,宗白华完成学业,从德国回到上海。接着结婚,任教中央大学,以教授美学、哲学为主,基本不再写诗了。在异国他乡大约一年时间中,他写下了几十首小诗,出版《流云小诗》,短暂的诗龄,为他争得了悠长的“诗人”声誉。宗白华属于青春期爆发式的诗人。这样的现代诗人,不独宗白华一人,这亦是我国诗坛之奇特现象。
    《流云小诗》有百余字的短序,以诗一样的语言,表示了作者在出版诗集后不再写诗的想法。他写道:“我梦魂里的心灵,披了件词藻的衣裳,踏着音乐的脚步,向我告辞去了。”可见宗白华的小诗有着音乐美的韵律。他接着以拟人的口吻,与诗对话:“不嫌早么?人们还在睡着呢!”他说:“黑夜的影将去了,人心里的黑夜也将去了!我愿乘着晨光,呼集清醒的灵魂,起来颂扬初生的太阳。”诗人表述出诗对于净化灵魂的美学力量,以及向往美好的愿景。
    2000年10月,安徽教育出版社以同样书名出版了这部诗集,除了原四十八首诗外,又增加了“续编”,将早期《流云小诗》没有收入,以及后来创作的共四十三首诗一并补入,成为迄今为止宗白华一部最为完整的诗集。
    1981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宗白华的专著《美学散步》。美学家李泽厚在序中写道:“在北大,提起美学,总要讲到朱光潜和宗白华先生。朱先生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先生却是抒情的,朱先生是学者,宗先生是诗人。宗先生当年的《流云小诗》与谢冰心、冯雪峰、康白情、沈尹默、许地山、朱自清等人的小诗和散文一样,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散发出这样一种时代音调。”诗人毕竟是诗人,写什么样的文字,都能使人感觉到:这就是诗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