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抗大老学员追忆浆水岁月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河北日报 张莉 王艺 参加讨论

    [阅读提示]
    邢台市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
    1940年底,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转移至这里,三年间,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1997年,前南峪人在这里建馆,一座全国建馆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全面反映抗大校史的陈列馆依山而立。
    从2016年开始,陈列馆专门组织力量,对当年的抗大老学员进行了走访和史料发掘。
    老学员的讲述,也将人们带回到那个不屈抗争的烽火岁月。
     
    为了不当亡国奴
    “爷爷(奶奶),能不能唱一遍抗大校歌?”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98岁的原总政歌舞团团长吴因老人(今年1月去世),越唱声音越高。
    唱到结尾,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唱道:“劳动者的先锋,劳动者的先锋,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这位曾担任抗大总校文工团音乐指导的老人激动地说:“我们不仅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去勇当先锋,更要为全世界的劳动者的解放而勇当先锋,这就是抗大的使命。”
    四分之三个世纪的光阴,淡化了老人对许多往事的记忆,却没能使他们稍稍遗忘这同一首歌曲。
    这首歌,倾诉了这些耄耋之年的老学员,当初从天南海北共赴抗大的深情。
    如今104岁的王金革,来抗大之前,曾是一名旧军人。
    “我6岁以前,住在鸭绿江口。能看到的就是对面的朝鲜。”王金革说,他从小就见过日本统治下朝鲜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样的印记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淡化,反而随日军的侵略而愈发沉痛。“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丢掉了,一二九运动后,反内战的情绪高涨。”终于,王金革不满当时蒋介石的攘外安内政策,在韩复榘的三路军里,通过地下党员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辗转来到抗大一分校。
    99岁的刘光军,当年则是兄妹5人一起来到抗大的。
    1937年底到1938年初,刘光军兄妹5人或抛工作、或弃学业,从老家广东奔赴延安。在近一个月的行程里,他们有时搭车,有时徒步,有时还遇到日寇的飞机轰炸,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延安。除三哥刘如心抵达延安后不久被派往英国深造外,其余4兄妹均留在抗大学习。
    “父亲一贯支持革命事业,大哥刘梦晖、三哥刘如心很早入党,常对兄弟姐妹进行抗日宣传教育。”刘光军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刘光军兄妹想去延安抗大学习打鬼子。“父亲得知我们的想法后,非常高兴,说:‘没有国,哪还有家呢?你们兄妹去打日本鬼子,是报效国家,好得很。’”
    报效国家,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1939年,我16岁,一个欢蹦乱跳的女孩子,为了不当亡国奴,从这个大门走向了革命。”曾在回顾往事时写下这句话的老人,今年94岁,名叫郑织文,是抗大总校第五期学员,出生于河南官宦门第、书香世家。
    “一二九运动对我们这一代人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奠定了无数青年学生走向革命的思想基础。我就是其中的一个。”郑织文回忆。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正在开封求学的郑织文,和当地大中学生一起,参加了开封学生游行。后来郑织文对延安愈加向往,并于1939年1月,瞒着大姐偷偷离家出走,投身革命。
    为不当亡国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他们背井离乡,走进抗大,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这座“革命熔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