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历史学会代表大会进行表决。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启学术研究新起点 王敦书(南开大学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名誉会长):我曾参加过第17、18两届大会,在此谈一点个人的感想。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国际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中国学者参加大会,展示新中国的史学研究,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个方面。 端木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学会原会长):参加国际史学大会对我学术生涯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参加在斯图加特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中国史学会第一次正式组团参加的国际史学大会,我担任法语翻译。我的体会是在一个国际场合语言要求很高,起码要懂得一种大会的官方语言,如果语言不过关,便难以介入参与人数众多、安排复杂的大会。可以说,这一次参会成为我学术生涯的新起点。 我第二次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第1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像我们的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没有成功一样,长久以来我都很难以忘怀。但是2010年中国史学会胜利获得了济南的主办权,充分表明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说明这20年来我们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国际史学界的认可和赞赏。 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现在想结合自己对两届会议的感想,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次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2005年在澳大利亚, 在这次会议上,我第一次感觉到全球史恰恰应该是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在内的一个整体的历史观。从那之后,我做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时候,会特别关注中国是全球的一部分。后来我又参加了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我觉得这次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全球史的概念,全球史比世界史包含更多内容,除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外,还有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之后,我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把“白银货币化”的问题继续深入化,在研究中我特别注意到互动观的问题。有这样一个课题研究,恰是我参加两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之后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