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峰义学的创办是赵灼臣第一项重要的慈善救助项目。该校创办于1918年,是年旅沪广东教育家陈鸿璧兴办的广东小学因无力续租,限入关闭绝境,不得不向广东社会求助。在广肇公所召集在一次集会上,赵灼臣表达了对陈鸿璧的由衷敬佩,同时表示决心独资建立一所义学,以造福贫民儿童。1918年他购入闸北新广东街一块3亩1分9毫的土地,建造了一所四层新式洋楼,能容纳500名学生的义学,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免费发给课本和学习用品。岐峰义学的购地和造楼经费7万余两,是唯一的一所旅沪粤商独立捐资开办的学校。岐峰义学落成后,申报评论员发表了简短的评论,将赵灼臣与叶澄衷、杨斯盛并列,盛赞: 以独力捐巨资兴学,自叶澄衷、杨斯盛而后久焉渺焉寡俦。不图于今日金融枯窘之顷,乃有赵灼臣氏继起而与之鼎足而三也。夫叶、杨皆手自创业而身自誉之以办学者,今赵君继承先志,于实也则自任之,于名也则以归之于先人,此天性笃挚也。 1928年,赵灼臣将岐峰义学全部转交粤侨商业联合会管理,同时将24幢房子的产权赠予该会,另送业广地产公司股票100股,约值5000两,南洋烟草公司股票500股,约值10000元,使粤侨商业联合会得以每年房租收入和股票收益充作办学经费。在粤侨商业联合会的有效管理下,岐峰义学一直维持了多年,至1930年代,已是一所有400名学生的知名义学。 赵灼臣在慈善救助方面的第二项重要贡献是忠实履行闸北慈善团董事的职责。上海开埠后,闸北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落后于其他地方。加之每有战争和灾害,北方的灾民成群结队南下,他们无法进入租界,大量麇集于境内,滋生了大量慈善救助的工作,如尸体的掩埋、饥民的施舍、病人的医治、孤儿的收养等。1912年,闸北慈善团成立后作了大量充满人道主义的救助工作,是上海著名的慈善团体之一。经济上,该团主要依靠旅沪粤商及江浙丝商,尤其是前者,经常慷慨解囊,组织同乡商人,热情捐款捐物。赵灼臣曾出资为慈善团建造了两层楼的医院,以收养病人。曾捐地15亩,供慈善团开办工艺学校,专门教授所收养的孤儿以谋生能力。赵灼臣的慈善救助不限于闸北及同乡社群,每当各地闹灾,总能看到受助机构在收到大善士赵灼臣的捐款后在报端发表的感谢公启。 1933年,赵灼臣去世前两年立下遗嘱,再次捐出一部分资产,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其中包括面积28亩的赵庄花园及价值十万元的地产。 赵家花园不仅记载着近代上海的历史片段,还是一位慈善家生活了30余年的寓所。保护好这座历经沧桑的私人宅院,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有益于弘扬仁爱精神。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本文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跨学科背景下的城市人文遗产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修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