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人用历史上流传的《击壤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说法来说明王权作用的有限性,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泽华:我建议,提出这样问题的人们,可以读一些有关中国历来户籍制度的书。我们在《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一书第二章第二节有一个总体性的概述。如果反驳我们书中的论点,可以把问题具体化。用一首《击壤歌》就敢下这么大的结论,在学术上是否有点不严肃或轻率? 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名著《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1992年第一次译成中文(成书在1961年)。我在看到译本之前,曾提出专制王权是“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掌控所有居民。西嶋定生的结论是“秦汉帝国的基本结构是由皇帝施行的对农民的个别人身支配”。该书的论证很具体、充实。 编户齐民或户籍制度是皇权的基础,它不是一般性的社会管理,而是一种人身支配制度。户籍登记的内容十分详细,包括形貌特征,这是为了征发徭役。文字记述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商周,战国的记载很细致了。秦汉的竹简更提供了“铁证”。刘邦进咸阳,萧何的第一要务是掌控全国户籍。所以历来有“黄籍(户籍册),民之大纪,国之治端”之说。 个别脱籍者是有的,但有很多记载,要把脱籍的人归入户籍掌控之中。怎么能把一首《击壤歌》当作历史的基本事实呢?县以下的小官吏的确不是皇帝任命的,但不是没有小的官吏。我们读读杜甫的“三吏”、“三别”,还能说皇权是高高在上、不理民事吗? 至于说到士绅和基层自治,也有待商榷。瞿同祖先生的《清代地方政府》一书,对这个问题有精深的研究。在谈到“地方自治”问题时,他明快回答:“答案是否定的。”他明确提出,士绅享有与官吏相似的身份和特权。尽管官吏与正式的权力相联,而士绅仅与非正式权力相联,但两者的权力却同出于一个政治秩序。所有这些集团,都在现行体制下获得了最大的回报;唯一例外的是普通百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