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以及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三大历史坐标”上所留下的重要贡献与深刻印痕,使得关于毛泽东的认识与评价问题明显区别于单纯历史人物。歪曲、丑化毛泽东以达到否定的目的,业已成为特定意识形态诉求与政治偏向的固定化路径。只不过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毛泽东时代的渐行渐远以及普通民众理性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认识毛泽东已然具备了客观的有效性空间。 在这一理性复归的时代,过去从生平轶事、道德谩骂与情感宣泄等感性层面进行否定性操作的伎俩逐步丧失了市场。于是,一些人开始从所谓纯粹学术探讨出发,对毛泽东思想展开了“理论性”批判。其中,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理论根基的《实践论》与《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不可避免地成为被集中进攻的“堡垒”。 从上世纪西方保守主义阵营关于“两论”抄袭的“初级版”攻击,到前些年国内一些人在此问题上的“冷饭热炒”,再到最近关于“两论”是毛泽东晚年错误根源的“升级版”攻击,在否定毛泽东的所谓“学术研究路径”中可谓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但是,上述理论判断无论是从政治立场还是研究路径上而言,都具有非历史主义的重大理论缺陷。“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并在当下仍然具有指导现实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毛泽东首先是作为一位职业革命家而“出场”的,延安时期“两论”的写作,与单纯在书斋中从事纯粹哲学研究的工作并不相同,它是为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高度对中国革命所积累的大量丰富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化、系统化的理论总结,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两论”的创造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