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描摹中国近代商会的本相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商会史研究仍受关注。但是也有学者表示,由于其他新兴领域的崛起,以及商会史面临自我定位、理论方法、史料运用等困惑,商会史研究有式微的迹象。未来的商会史要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马敏: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而言,今后的中国商会史研究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不过,在具体研究中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要走出单纯研究商会这一局限,提倡总体史研究。即是说,要透过商会看社会,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合作中的冲突与冲突中的合作);分析商会与整个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探讨商会在近代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小见大”。具体而言,对商会以及活跃于其中的商人,既可从经济史、政治史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从社会生活史、心态史、思想文化史角度进行研究,形成立体化的研究格局。在研究方法上,也要采取多学科研究方法,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乃至法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均可采用。在新的视角和眼光下,展现历史的多面相、多维度,使具体研究更趋精细化和精致化,更接近历史的客观真实。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坚持“据之于实情”,对商会作出更合乎中国历史实际的解释。目前,在整个近代史研究中,能够自成一格、土生土长的“理论框架”和“话语系统”,实在少之又少,这是中国史学的遗憾之一。在中国商会史研究中,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自信尽量减少甚至杜绝这种“遗憾”。中国商会的社会功能与政治功能甚至超越了西方的同类组织,一度具有很大的政治能量,这是东方国家在后发现代化过程中学习西方又超越西方的一个例证。我们应该描摹出中国近代商会的本相,探讨其与西方商会的不同特征,以及何以会有这样的特征,从而形成一套合理的解释体系。这才是中国式的真问题,是中国史学应走的正道。 再次,要加强商会史研究的国际合作和现实参与。商会史研究已成为国际性的学术课题,研究不同国家商会史的学者之间应加强交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国商会史的学者更应加强交流。在国际学术界的通力合作下,不断拓展视野,提升认识,加强理论与实证的双重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一定能够获致更多的原创性成果,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人组织与政府之间、社会与国家之间、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提供更多的历史范例与思考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