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出一幅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全景图 解放周末:历史上修地方志的过程一般是怎样的? 王家范:地方志的编撰不是一两年的事,最短的也需要三五年,像黄炎培主纂的《川沙县志》,从民国2年(1913年)起始编纂,一直到民国25年(1936年)完成,整整编了20多年。 这本《川沙县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修志者,地方之事也,志久失修,疆域、户口、田赋、学校诸要政,代远年湮,见闻舛误,耻莫大焉。”可见,修志是地方上的一件大事。一般有能力、有文化、有志向的县官,觉得本县方志有几十年时间未修了,世相变迁那么多,就会下决心组织修志。而具体主持修志的,皆为当地公认的著名人士、社会贤达,比如黄炎培时任江苏省教育局局长,虽公务繁忙,但他欣然出任《川沙县志》主纂之职,并亲身参与田野调查。 解放周末:当年的田野调查是如何展开的? 王家范:据统计,在这本《川沙县志》的前言部分,共收录了62名采访员的名单,他们实地走遍了川沙县城和所有乡村进行调查。比如,民国18年4月27日,黄炎培在川沙县调查后亲笔写下的实录:“大都夫妇两人,三个幼童帮助,可种10亩田,但农忙时,仍须雇工。工资每天0.4元,饭须优待,又是0.4元。种棉着重去草,俗名‘捝花’,有雇工的,也有包工的。大约每亩雇工费,至少须以3元计,种稻灌水,用脚踏车的渐少,因人工太贵。大多用牛车,牛每头约100元,食料如棉饼、稻草,年约30元,牛车、船只及一切器具,约130元,常年修理抹油,约又须20元。不养牛的农家,如有田10亩,4~5亩棉花,尚可自种。5亩种稻,必须分种于养牛人家。” 就是通过这样挨家挨户的调查,黄炎培最后得出结论:“测量所及有61户,共田971亩,农民一年净得收入共9969元……照以上收益统计,每亩平均仅得10元有零,则八口之家,给他10亩田,亦且不能过活。” 其调查之精之细,不得不让人由衷钦佩。这本《川沙县志》中,还加入了道路交通、工业、电气事业、卫生、慈善、司法等全新内容,面面俱到,呈现出一幅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全景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