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重构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 文汇报:我们查阅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您多次在文章中谈到,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对中国历史而言是个重要起点。请问这个“起点”开启了什么? 米特:中国对日抗战所取得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国的社会问题开始得到关注;在这段同仇敌忾的经历中,中国人(尽管不是每个中国人)的“国家统一”意识极大增强;抗战经历奠定了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总之,抗日战争重构了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 文汇报:您还有一个观点是:“1840年并不是现代中国(modern China)的起点”。您认为现代中国的起点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八年抗战锤炼出了一个现代中国? 米特:所谓的现代中国的起点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年份,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的确有标志意义,但是中国的现代性其实并不仅仅由鸦片战争来指示,而是有不少其他标志,包括鸦片战争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行为合理化的努力等。 而抗日战争确实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科技的发展,也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文汇报:您认为尽管中国是“被遗忘的盟国”,但是二战对中国后来历史的持续改变非常深刻,比对其他国家都深刻。这点如何理解? 米特:我认为,中国在抗战胜利后,在政治方面的急遽变化是反抗外侮和抗战期间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的产物。 文汇报: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二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中日之间战争的结果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谈谈中国抗战的结果所带来的的影响,以及对今天亚太地区国家间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米特:1945年对于亚洲而言其实留下了尾巴——由于各方达成的协议,战争其实从未真正结束。而且,1949年以后中美之间外交关系的破裂也使中日之间的某些问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在战争结束70年后,我认为,现在是时候重建一个创造性的、多元的亚洲新秩序,以最终处理好战争的遗产。 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文汇报:您认为,对普通中国人而言,经过二战的洗礼,“国家”的概念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加强。这是为什么?有哪些具体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 米特:抗日战争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战争期间,民族感情并非无时不刻、无论何地都能被激发。但是,在很多领域,比如教育界,由于对日作战的氛围,由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民族主义尤为激荡。此外,中国在医疗健康、难民救济和政府机构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文汇报:您的研究十分重视中国档案,您利用过哪些机构的有关抗战的档案?在中国近现代研究方面,哪些档案十分重要但是并未被重视? 米特:中国的很多档案收藏机构,包括重庆、上海和南京的一些档案收藏机构,各自收藏了丰富的二战历史档案。重庆档案馆的史料很有趣,因为重庆曾经是战时首都,所以有很多详细的史料可供不断研究。 除了中国保存的抗战史料外,国外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史料,比如:位于美国纽约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和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都保存着大量有价值的中国抗战史料。 文汇报:您还对哪些有关现代中国的话题感兴趣?是否有新的研究计划? 米特:我的研究兴趣一直围绕着探索“是什么塑造了现代中国”这个大方向,从我个人迄今为止的研究收获而言,我认为还是任重道远,寻找答案的道路似乎还很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