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6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日倒计时新闻发布会在山东大学举行,这个让几代中国学者在兹念兹的“学术与邦国”大计渐行渐近。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800人报名参会大会,在参与国家数目上创历史新高。可以预见,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必将成为全世界的文化盛宴。 取得这些成就,作为大会承办方之一的中国史学会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作为会长的张海鹏,在从大会申办到筹办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日前,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学者张海鹏教授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天下泉城:作为中国史学会会长,您参与了申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全过程。中国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申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这其中又经历了哪些过程? 张海鹏:是的,我参与了申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全过程。201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历史学会各国代表大会上,我们的申办获得通过。这次申办成功的背景首先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空前提高。第二个背景是2008年纽约金融危机影响到欧洲,欧洲经济危机严重。许多国家财政紧缩,经济困难。这就造成在2010年阿姆斯特丹大会上,提出申办的国家只有中国一家。以往的申报,通常都有两三家争办。第三个背景是,国际历史学会的改革精神。据我从2003年开始与国际历史学会主席和秘书长的联系中得知,他们都主张国际历史学会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国际化。他们希望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走出欧洲。1900年以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绝大多数都在欧洲召开。1975年第一次越过欧洲来到美国洛杉矶,1995年到加拿大蒙特利尔,2005年来到澳大利亚悉尼。我参加了悉尼的大会,在大会期间会见国际历史学会主席和秘书长时,他们深以为在悉尼举办会议是一次成功,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国际化的成功。因此他们希望,今后在每个洲轮流主办。所以中国应该争取机会。 关于申办过程,首先我要说的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学界一直在关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召开,也希望有机会在中国举办。1949年前没有这种可能;1980年中国史学会代表团第一次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在1982年,中国史学会正式加入国际历史学会,成为它的国家级会员;从1985年开始,中国史学会代表团以正式身份出席了每五年一次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199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会上,中国史学会申办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失败。这次失败,给中国史学会一定打击。 2003年11月,中国史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东亚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的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科卡教授前来出席,我借此机会与科卡教授会面,探讨了在中国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可能性。科卡教授建议,中国在申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前,最好先办一次国际历史学会代表大会。2004年,我当选中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我认为,应当再次鼓起勇气,申办在中国召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史学会会长会议一致赞成这个想法,并把它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