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刘刚:对袁世凯权力合法性来源的考察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newdu 参加讨论

    “二次革命”新解
    革命了!从武昌到南京,长江流域本就是个革命的渊薮。远的不说,就说太平天国,那一次驱逐鞑虏的革命,若非曾国藩兄弟舍命相救,差一点就要成功了。
    可辛亥革命,清王朝再也没有曾氏兄弟来相救,只有袁世凯来善后;孙中山能为革命开头,却不能为革命善后,所以只能做临时大总统,无论南京临时政府,还是清王朝,都要袁世凯来善后,看来正式大总统非袁莫属了,此因形势,非由强求。
    让国之举,传统就有。或高蹈而去,远离政权,如尧时许由;或培养接班人,交接政权,如尧舜禹,为禅让师表。袁氏之于政权,非以夺取,而以接受,故行禅让而非革命。
    其行禅让,非独清王朝一面,还有南京临时政府一面,故其权力合法性也有两个来源,既来源于清王朝,也来源于共和国。袁氏从清王朝出身,非由革命党出身,他当然更重视来源于清王朝的合法性。因此,在他的立场上,不光对于退位的清室要优待,对旧朝原官员还要作安排。
    南北和谈一开始,袁氏的立场就很明确,他表明自己的政治思想,并非共和,而是君主立宪。只是国体问题,非他个人所能决定,须由各省代表所代表的民意来决定,民意赞成共和,他就服从民意。话虽这么说,但他的态度很坚决,他说,他和他的子孙们绝不会去追随革命党人。他的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清帝逊位诏书》里朝廷对他的授权,新政权接受他乃是对朝廷授权的确认。
    革命党人不承认清廷合法性,不等于袁氏不承认,《清帝逊位诏书》中,就有一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这句话,便是清廷向袁氏授权,后来,也就成了袁氏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对此,孙中山不满,他发现:袁氏不独欲去满政府,还要取消民国政府,自在北京另行组织临时政府,则此种临时政府将为君主立宪政府乎?抑民主政府乎?人谁知之!
    应该说,孙中山看穿了袁氏的打算,故以通电方式,公告五点:其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时知照驻京各国公使电知民国政府现在清帝已经退位,或转饬驻沪领事转达亦可。其二,同时袁须宣布政见,绝对赞同共和主义。其三,文接到外交团或领事团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辞职。其四,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其五,袁被举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受事权”。
    因此,他向临时参议院提交辞职咨文时,附加了三个条件:(1)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2)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3)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定都南京,成为新总统上任的先决条件,孙欲以此为前提,隔断新政权里旧王朝的权力合法性来源,此乃一厢情愿。须知定都之事,涉及到对新政权的权力合法性来源的认同,绝非革命党人单边行动擅自安排就能搞定,更何况还对各省代表和国会议员采取武力威胁,若能把一个没有袁氏参与的制度安排和共和格局,放在袁氏头上,强加给袁氏,让他必须接受,革命党人还有必要让位吗?
    没有实力这样做,还偏要做,这是不智;定了搞总统制,要让位了,又改搞内阁制,是不信。不智不信,何以立国,何以为政?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革命军人蔡锷不解“革命”为何意,他说,共和对于帝制是革命,共和对于共和是革谁的命呢?人称袁必搞帝制,蔡说,此乃诛心,并无事实。我们读史至此,亦不能解,如今细想,很可能就是指内阁制革命。以共和革帝制的命,乃国体革命,可以称之为“第一次革命”,而以内阁制革总统制的命,则是“第二次革命”,或曰为政体革命。
    以此观之,所谓“二次革命”,从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就已开始,非待流血时。
    袁氏自捅一刀
    老北京天桥把式里有一招,叫做自残,乃赌徒以命制胜的法宝。天津青皮到北京来开场子,有来砸场子的,他就拔出刀来,不是捅向对方,而是扎在自己腿上,同对方赌狠,如果对方够狠,他就赌命,玩凌迟,千刀万剐,你敢吗?你若不敢,那就认赌服输。若敢,就要命有一条了。这倒有点像日本武士道:把俺的头颅切下来,放在俺的尸体上。袁氏深谙于此,在定都问题上,不是他,就是他的瘸儿子,玩了这一招。
    早在南北议和期间,袁氏便已向唐绍仪交底:“惟政府地点,决不可移易。”
    因为定都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乃是个权力合法性来源问题,而权力合法性来源,又关系到新政权的性质以及他个人的权力属性及其政治归宿。他一再指出,自己就任的虽是共和国总统,但权力合法性却来源于清王朝。为此,他曾以退为进,致电孙中山,拒绝南下,理由是:若因凯一走,一切变端立见,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经他“反复思维”,终于决定: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今日之计,惟有由南京政府将北方各省及各军队妥筹接收以后,世凯立即退归回里,为共和之国民。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可见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南下就任总统的。他可以向南京政府交出军队,可以退隐,去做一个普通的共和国的国民,就是不愿南下,被革命党人“请君入瓮”。可孙中山偏要去请,派了蔡元培为专使,率一行人北上,去迎袁氏南下,就任新大总统,一再强调“袁公当莅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为法理上不可破之条件”,袁氏无奈,兵变遂起。
    兵变在袁氏的地盘上发生,实乃自残。既然君子之道难以感动孙某人,那么青皮之道如何?兵变当晚,北洋军第三镇第九标炮队、辎重队滋事,先攻东华门,不克,遂劫掠,“果摊食铺,无有存者”;转至朝阳门,门已闭,炮击,城内之兵响应,变兵入城后抢掠达旦,商民被害者数千家,“凡金店、银钱店、蜡铺、首饰楼、钟表铺、饭馆、洋广货铺以及各行商铺,十去九九”。次日,祸及西城。据统计,此次兵变,商民损失无算,“内城被劫者4000余家,外城600余家”。变兵还闯入迎袁专使住所,将“行李文件等掳掠一空“,蔡元培等幸以身免,仓皇避入各国大使馆所在地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
    接着,兵祸蔓延。驻保定北洋军第二镇乱兵突起,以煤油浇城门,烧毁后涌入城中,纵火劫掠,城内各军,起而响应,肆行抢劫,毫无忌惮。连陆军医院的伤病员也入城搜掠,满载而归,城内百姓纷纷逃难出城,四街繁华,皆成焦土,绅商之家,均遭抢掠,啼饥号寒之声,比比皆是。
    天津兵变,正值旧历春节,风闻兵变,官商富户遁入租界,市民莫知所适,乱兵2000余人,由京师窜入,天津镇守使张怀芝所部巡防营加入兵变,分头抢劫,较之京、保两地尤烈。3000余家店铺被抢,计失白银约1280余万两,协成当“尽付一炬,亏欠金额14万元”;协庆当“被焚掠一空,亏欠金额10万元”,河北洋元厂被抢劫现银达20余万,裕通银号被抢银元1万有余,仅估衣街一处,就有兴义号、广货铺等105家店铺遭火,河北大街亦有恒丰首饰店等87家被烧,通街商业焚掠殆尽。
    睹此兵变,迎袁专使致电南京“速建统一政府”,以完大局,其余“尽可迁就”。南京方面,陆军总长黄兴通电南方各省,申明调兵北上,声称此举“在南可以节饷,在北可以防乱”。
    乱军兵变,即以索饷为名,你提兵北上,不来协饷,还要“节饷”,分明是自己没饭吃了,要跑到我的地盘上来混饭吃——“节饷”来了。此举岂能“防乱”?适足以添乱,甚至有来砸场子趁乱打劫的嫌疑。我在自己的地盘上“节饷”,你也想跑到我的地盘上来“节饷”,打住吧,您啦!袁氏遂以“各国联军驻京,恐滋误会”为由,一口回绝了黄兴,那意思是,你要“节饷”,有本事就在自己的地盘上,别老想着跑到我这儿来“节饷”。袁氏自捅一刀,革命党人服了。
    法理纠结心理
    袁氏没去南京宣誓就职,终于放下了一块压在心头的石。一直纠结着他的权力合法性来源问题,至此彻底了却。
    袁氏赞成共和,乃基于民意,出自《清帝逊位诏书》授权,这两点,是他的权力合法性来源。打造共和国,不等于就必须拥护南京政权,亦非只有南京政府才是惟一可行的。他之所以与南京方面打交道,是出于南北和谈的需要,并非对南京认同,要他去宣誓,宁可自捅一刀。
    蔡专使一行,来迎袁氏南下,已搁下了定都问题,只要袁氏去宣誓就职,蔡表示,定都问题,还可以先放一放,从长计议,但袁氏南下宣誓就职是个“法理”问题,势在必行。
    “法理”何意?对袁氏而言,就是承认南京临时共和政府的正统性,接受南京方面对他的授权;就南京政府而言,则是确认袁氏执政的合法地位,为袁氏提供权力合法性来源。
    蔡等此来,给袁氏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在定都问题上,南京方面对袁氏作了让步,故蔡等一到来,袁氏竟然大开清廷“非帝后出入不辟”的正阳门相迎,也算是投桃报李。从表面上看,问题基本上都解决了,谁也没去关注袁氏本人身上法理与心理的纠结,以袁氏的文化心理,能否接受南京方面在法理上对他做的安排,在袁氏的政治人格里能否真的确立共和精神?可惜无人一问。
    袁很快声明,将由京汉铁路南下,俟宣誓受任后即返北京,并致鄂电,拟取道汉口南下,行时,携兵五千人护卫。蔡电告苏州都督庄蕴宽,也说新总统南来就职,途经武汉。蔡还对德文报记者发表了“袁之必于二星期内赴宁,则殊无可疑”的谈话。王正廷将此消息电告黎元洪。黎接电后,向孙中山发出火急“艳”电:“顷接北京王正廷电,称新举袁大总统不日坐京汉铁路火车过汉赴宁,行受职礼,请饬海军部先行预备兵舰,以便下驶。”总之,他们都“满怀信心地谈到袁世凯将在几天后南下”。
    可他们还是高兴得太早了。就事论事,袁氏应该南下,将心比心呢?那就不一定了。他是个治国平天下的人,本不应该玩心情,可要是事情非但关乎国运,且有关他个人的人格,那就不能不考虑到他的心情。一件事情,要不要做,多半取决于那事情本身,可愿不愿意做,则要看他个人。
    南下宣誓就任,那是他最应该去做的一件事,却也是他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可那时,没人问过他的心情,他只将共和的阳光那一面示人,作为前朝官员的阴暗的一面,则讳莫如深。此去,非他所愿,只是碍于面子,不愿说,有关大局,不能说。试想一想,一个旧王朝出身的前官员,跑到新政权去宣誓,若非国破家亡,断不致于此,忠臣不事二主,此去难免二了。
    革命党人对前朝官员的此种文化心理难以体认,没意识到袁氏此去必有难言之隐,也没有人去体会他内心里那一番曲曲折折的心绪,人皆言之以国事当如何,可他想什么,谁来言说?
    难说,那就先做,做了再说,他想做什么?孙中山替他说了:他想两个政权都取消,另立新政权。可孙不让他那样做,他也不敢明目张胆就做。孙逼他只能就范于新政权,他不愿意,却不能说。如果让他来选择,他宁愿选择对前朝禅让,也不愿跑到南京去接受新政权的授权。事实上,壬子兵变,袁大公子一度想打进宫去,先禅让了,再来收拾残局,虽非袁氏指示,却也猜透了他心思。
    南京方面以“法理”来抬举他,他不能不识抬举,可那抬举在他的心理上,实无异于胯下之辱,好在有这么一场兵变,不管兵变是否他指使,总之使他摆脱了羁縻,不必南下宣誓。
    革命党人服了
    在定都问题上,袁氏手里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各国公使。
    迁都问题刚一提出,英国驻南京总领事威勤逊,就向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王宠惠表示:迁都是一种“过分的要求”,南京连适合公使馆用的房屋设备也没有。当京、保、津三地,接连发生兵变后,各国公使举行外交团会议,一致呼吁:“况此无政府现象,尤非袁不能挽回也。”对此,袁氏积极回应,密函各国公使,表示此次兵变,决无政治与国际上之关系,承认各国与满清缔结的条约,并继续维持,又派颜惠庆等分赴各使馆慰问,“致谢各国军队协助弹压之事”。同时,还命赵秉钧、姜桂题、曹锟、王占元等开导并约束部下,谓“外国军队来京系专为保护使馆及各本国商民,并无他意,嗣后各军人相见,总须互相友爱,倘有不法行为,定以军法从事”。蔡专使等遂电告南京:培等睹此情形,集议以为速建统一政府,为今日最要问题,余尽可迁就,以定大局。
    而袁氏兵变一起,即向南京方面告知:昨夕驻城内之第三镇两营,误信谣言哗变。城内外街市,纵火焚烧,肆意抢掠,已经弹压,秩序恢复。蔡专使所驻法政学堂,适在变乱区域,亦遇抢掠之灾。蔡专使等均行逃避,幸未及难,今已移寓于六国饭店。事出仓猝,又系夜间,以防范未周,不胜抱歉,并派员照料一切,严惩乱兵,希勿听谣言。还一再表示,他本人“极愿南行”,却“不期变生仓猝,京师骚扰,波及京津”,以致商民“函电吁留,日数千起”。其布告治下则称,此次兵变,系“第三镇炮辎两营因事哗乱,哨兵附之,土匪继之”,其于商民损失,允诺“筹给抚恤”,以收拾人心。
    乱定之后,京民思安,或曰袁氏尚未离京,就已经闹得这个样子,若真离去,还不酿出大乱?究其乱因,则在首都不定,国会未开,袁氏居虚位,国家正处于无政府的状态。
    或曰诸公此来,名为欢迎专使,使得总统南行与首都南迁之意,众口腾议,日见于报端,人心本就难定,因之而愈动摇,不法之徒趁势而起,卒至一朝溃裂,竟出自麾下军人。袁氏能行令于国体变迁时,而无能于共和宣布之后,岂非争执都会地点,成此无政府之现状有以致之哉?
    或曰自古以来,建都开会之宜于北而不宜于南,稍识时务者均能言其利害,不用多说,即以兵变而言,使因都会地点之争久持不决,恐将来东南各省兵变之祸更有甚于北方者。
    这话说得厉害。孙中山最怕的就是东南各省兵变,共和国流产,那时,他就两手空空,自取灭亡了。有人说,在壬子兵变问题上,袁氏欺骗了革命党人,先是欺骗了蔡专使一行,接着由蔡等人影响了孙中山,致使在定都和南下宣誓就职问题上彻底妥协。然而,革命党人岂是那么好骗的?
    这分明是一场实力的较量,双方心知肚明,但不能说破。那兵变的潜台词是,我敢自捅一刀,你敢?我能自己包扎、止血、疗伤,你能?你若不敢又不能,那就得让我说了算。孙是革命的老江湖,熟知江湖之道,对此焉能不知?白道上说来说去,总是各有各的理,说不清,道不明,要么打一仗,战争决胜负,如果仗不能打,怎么办?那就玩黑道,玩自残!谁敢玩,还玩得起,谁就是好汉。袁氏以青皮之道,玩天桥把式,革命党人服了,认赌服输,但话不能这么说。
    不光北方舆论支持袁氏,致书蔡元培等,要求“请速电南方,谆告孙大总统、黎副总统等,定议国都,仍在北京,迅速召集国会,使政府成立,大总统之威令克行,北方诸镇本未尝反对政体,必能帖然就范,而不复有变乱之虞”。连南方各省也都附和,上海《时报》、《申报》、《民立报》、《天铎报》、《爱国报》等联合请求:“亟就北京组织安全政府,建立国都。”甚至连刚当上临时副总统的黎元洪也正式表态,通电全国:“舍南京不至乱,舍北京必至亡。”北洋将领发表最后通牒式的联合通电,称:“临时政府必须设立于北京,大总统受任暂难离京一步,统一政府必须旦夕组定。”那口吻已不容置疑。南京方面,遂由孙中山提请参议院通过决议,“电允袁总统在北京受职”。
    自此,袁氏终于搞定了自己的权力合法性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