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古资料复原中国史前史,实现古史传说与考古资料的有机结合,是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他所创建的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年文明见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上,考古学家、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表示,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将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进一步整合已经逐渐成为可能。针对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郭大顺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苏秉琦先生曾希望能将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进行整合。您也曾写过《追寻五帝》一书。您认为现有考古材料是否可以印证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郭大顺:关于五帝时代的历史,文献记载很少。目前,史前考古进展已经证明,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五帝时代,尽管还无法与具体的人物相对应。如果文献的记载可以由考古学成果来证明,那它就是有依据的。 苏秉琦先生曾经对五帝时代的年代做过一些研究,以考古学分期与文献记载的五帝时代阶段划分之间的对应最切中要害。在他看来,按照古史传说,五帝的时代可分为两大阶段,黄帝至尧以前是第一阶段,尧及其以后是第二阶段。考古学上以距今大约5000年为界的仰韶时代晚期与龙山时代,即为五帝时代前期与后期的对应。如果遵照苏秉琦先生的研究思路,从时空框架和时代特点这两方面入手,就有望将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作进一步的整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些年来,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于五帝时代的研究有何帮助? 郭大顺: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后,苏先生在提出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的同时,就将红山文化及其与仰韶文化的北南关系作为以考古学为依据研究五帝时代历史的一个突破口。在苏秉琦先生看来,7000年前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沿太行山向北发展,与辽西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碰撞,又同河套文化结合,三个原始文化结合在一起,又折回到晋南。华山、泰山、北方三个根在陶寺结合,这就是五帝时代的中国。 五帝时代是一个多区域多文化频繁交汇的时代,其中又以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交汇为主流。五帝时代的时间框架确定后,其空间框架和时代特点,即诸部族和代表人物的分布地域,他们的活动轨迹和相互关系,就成为用考古材料复原五帝时代历史的重头戏。 随着考古学成果的不断积累,关于五帝时代主要部族的诸代表人物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也开始有线索可循。依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各区系诸考古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有主有次、此消彼长的。因此,分辨主要的考古文化和它们的中心遗址,并与史书所记的五帝时代代表人物相结合,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