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访谈 >

思潮辨析:历史假设的边界(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newdu 参加讨论

    2 主体能动性与选择性不能无限放大
    人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活动,而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或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的双重性质决定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由性质,同时也决定了这种自由的定在性、非任意性与历史性。
    彭秋归:谈到历史的可能性与偶然性,我们知道,历史假设是在历史的无数力的总的合力中,假设某一种“力”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全局的改变。这种假设强调个人的作用,强调历史的偶然性,这就涉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或者偶然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林剑:在我看来,历史不能任意假设,不能任意夸大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在个人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上,任何单向度的思维方式无疑都是错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我们不否定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作用,这是我们对人类历史上的英雄给予褒奖、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人给予贬斥的根据与理由,但我们更应加以强调的是,所有的历史人物,正面的历史人物也好,反面的历史人物也好,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时势造就出历史人物,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与影响及其作用与影响的方向,既取决于他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实际地位,也取决于他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与遵循。
    历史不能任意假设,不能过度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与选择性。一些历史假设不仅夸大了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同时也夸大了人作为人存在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作用。他们通常打着反对历史预成论与历史宿命论的旗号,将人的主体能动性与选择性无限放大,在他们的理论逻辑中,历史不过是人们选择的结果,如果人们有着不同的历史选择,无疑便会有不同的历史结果。历史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在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逻辑中,决定论原则虽然是一个核心性原则,但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历史决定论并不是一种神秘的预成论或宿命论,它不仅不拒斥人的选择的可能性,反而始终将社会与历史视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存在物,视作人的社会与人的历史。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规律的生成都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并且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演进。历史是社会的历史,也是人的历史,“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人的劳动发展史是全部社会发展史的基础,也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一把钥匙。实际上,当马克思的历史观将人视作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与主体,将人的实践、劳动视作整个社会历史生成与发展的基础时,在理论的逻辑上也就蕴含着对人的主体能动性与选择性的肯认。但是,人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活动,而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或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的双重性质决定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由性质,同时也决定了这种自由的定在性、非任意性与历史性。相对于社会历史来说,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其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前提、基础与条件的规定与限制,对于每一个特定阶段的人们来说,他们只能做或完成他们所处的历史阶段所允许做并有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不可能做客观条件不允许做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何人即使是那些被视为“天才”或英雄的人们,其行为的选择也不能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的限制与允许,逾越了这种限制与允许的雷池,就要承担失败的后果,受到历史的制裁。
    李永胜: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有规律性。在个人与历史发展关系上,认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个人对历史的影响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的要求和限制。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和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但是某些历史假设命题否认历史必然性,而认为历史过程是偶然发生的,并且往往夸大个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和作用。
    就以慈禧太后、袁世凯对清室退位的影响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传甚广的“告别革命”论提出一种假设:如果武昌起义时慈禧在世,袁世凯不敢心存异想,清朝不会亡。这样,中国就会形成以清朝皇帝为首的君主立宪制,并长期延续下去。这种观点把清朝灭亡的因素看得过于简单了,清朝灭亡绝非一个袁世凯心存异想的问题,促成清朝灭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满清统治者入关建立全国性统治,这种统治是建立在军事力量威慑基础上的,但二百多年后,旗兵早就失去了战斗能力。相反,汉族人的军队已相当大程度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武昌起义就是清政府编练的新军发动的起义,袁世凯的北洋军队也并不忠于清朝。没有一支可靠的军队,清朝统治靠谁来维护?革命派以推翻清朝为己任;立宪派指望清廷真正立宪,但清政府却搞假立宪,导致立宪派失望,不再支持清政府;清政府的部分地方督抚和朝廷官员,对清政府也不再拥护。武昌起义爆发,各地革命党人、督抚、清军军官纷纷响应,许多清朝官员摇身一变为革命政府的首领。可以说,革命派、立宪派、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派合力促成了清帝的下台,并非袁世凯一个人决定了清帝的去留。
    袁世凯是否心存妄想,决定的因素并不在于慈禧是否在世,而是清朝统治力量的强弱。如果清政府分崩离析,无法控制局面,即使慈禧在世,袁世凯照样会心存妄想。不可否认,袁世凯要挟清帝退位,是清亡的原因之一,但是没有武昌起义,没有全国各地纷起响应反清革命,清廷根本无须重新起用袁世凯,袁世凯也就不存在逼退清帝的问题了。南北和谈过程中,没有南方革命党人的压力,袁世凯也没有理由要求清帝退位。到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已经统治不下去了。
    清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绝非偶然,慈禧太后、袁世凯个人无法改变这一历史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