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由日本学者执笔的“中国的历史”书(10册)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不到三个月多次增印,一举走红中国图书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瞩目、深思和玩味的现象。这套中国历史书是日本讲谈社为纪念该社创立100周年出版的,今年2月下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成中文版问世。 这套书在中国图书市场颇具魅力。魅力的奥秘何在?有许多专家已从专业的角度发表了评论,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只想谈谈感想。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曰角度新。我注意到这套书的书名是“中国的历史”,而不是“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也好,“中国历史”也罢,无疑讲的都是中国史。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中国的历史”不仅讲中国历史,而且以外国学者独特的视角,放眼整个东亚,把中国置于古今东亚这一更广大、更多元的视野中进行考察和解读。换言之,是从跨文化比较的宏阔视野中去叙述中国历史。这一视觉和角度,也许在日本司空见惯,但在中国会使人们感到比较新鲜。 看了这套历史书,我想起战前日本中学课堂上教的“东洋史”。19世纪90年代前后,日本史学界曾兴起一种新的学科——“东洋史”。其特点是在中国史的基础上,重视汉族与周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周边各民族的兴衰与消长,进而把研究范围扩大到东西方交流。 “东洋史”这一名称的确立,是与当时京都一位学者桑原骘藏在大学院时代写的名著《中等东洋史》所起的巨大作用分不开。后来,桑原骘藏在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时,专门讲授“东洋史”。1955年12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率团访问日本时,我有幸作为译员随行。郭老在桑原骘藏的公子、京都大学教授桑原武夫陪同下在京都访问时,专程为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和敦煌文献研究家狩野直喜扫墓,又特为东洋史学家桑原骘藏扫了墓,这在日本已传为佳话。 讲谈社这套中国历史书的几位作者正是立足于“东洋史”的观点修史,他们站在战后新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大量新的考古发现,比较公正地、客观地并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书写了从夏王朝前的“神话时代”直到清末、“民国”的上下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