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成熟的民族,不应拒绝反思失败,而应认真吸取失败教训,找出原因,深挖根源,有针对性地采取切 实有效的举措,把教训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契机和动力。 ●中日两国观念、制度、文化上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不仅败在战场,也败 在软实力上。这虽然是百年前的教训,但举一反三的反思仍有价值。 ●海洋事业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兴衰,也关系到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利益,决不可等闲视之。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近代中国的惨痛教训、当代中国的战略需求都明白地告诉我们,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已经落在当 代中国人的肩上。 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120年了。两个甲子积淀着几代中国人的经历、痛苦与思索,留存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历史启迪智慧,发人深醒,催人奋进,尤其是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更应对中日甲午战争作一番深沉的思辨。 纪念胜利理所当然 反思失败更为深刻 在人们的习惯里,纪念胜利是常态的、兴奋的。然而,提及失败的教训,往往使人不自在,总感到气愤和伤感。殊不知,反思失败更有必要,更具有纪念胜利所难有的刻骨铭心。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认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成功的经验固然能传承于世,振奋人心;失败的教训亦能警示国人,奋发图强。只有接受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启迪,人的认识才能更加成熟,“失败乃成功之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甲午战败后促成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尤其是《马关条约》的签订,给沉闷的中国社会以很大的震动。如果说鸦片战争警醒的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那么甲午战败震惊的则是整个中国社会。“泱泱大国”被一个“蕞尔小邦”打败,而且败得那么惨,割地赔款那么狠,这是大多数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正如亲历者梁启超所说:“甲午以前,吾国民不自知国之危也”,“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两百兆始。”康有为联络1300多举人集会,连夜起草万言请愿书,强调“非迁都不能拒和,非变法无以立国”。清王朝统治阶层中的开明人士也受到很大震动,亡国的危机感推动变法的进程。强学会、保国会等组织先后成立,《万国公报》《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新报》等报刊纷纷面世,“变法强国”“保国保种保教”的号召深入人心,变法维新成为有识之士的强烈愿望。 思想闸门一旦打开就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救亡的浪潮,孙中山作为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进代表在诸多爱国者中脱颖而出。甲午战争爆发四个月之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起成立了兴中会。他在亲自起草的会章中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号召,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为了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孙中山联合革命团体,组成中国同盟会,首创“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在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后,终于在辛亥年间的武昌起义中获得成功,推翻了腐朽无能的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民主共和国。 反思失败继而奋起,从古到今不乏实例。古代有卧薪尝胆而反败为胜的故事。而在近现代,五四运动也是反思失败而引发的,这次反帝爱国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多难兴邦。失败是坏事,总结失败的教训继而奋起,就能转变为好事。反思失败是为了不再失败,总结教训是为了不再重犯。作为一个成熟的民族,不应拒绝反思失败,而应认真吸取失败教训,找出原因,深挖根源,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把教训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契机和动力。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今天,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我们痛定思痛,以史鉴今,提高警觉,激发中华民族的自尊自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