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刺绣作品看,设色清简并不单调索然,用色杂多也不杂乱堆砌。请您介绍下民间刺绣处理纹饰和色彩的章法与技巧。 王亚蓉:民间刺绣的色彩处理,情形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喜度年节的,重对比鲜明、色彩强烈;日常所用之物多喜淡雅质朴,或略加点缀,丽而不华。地域方面,南方作品色调秀美、富有生机,北方则粗简规整、色彩凝重。 翻检宋元以来的许多杂书笔记,关于色彩名目的记录极其丰富。据说晚清时,全国市镇里的中、小手工业染坊,能染出几百种颜色,可见书中记录下的名目,只不过百中选一而已。仅以褐色为例,便有三四十种。《雪宧绣谱》谈刺绣会开列88色,深浅之别多达745色。一件小小绣品,往往要用十至数十种颜色来刺绣。固然,多彩刺绣易成瑰丽绚烂画面,若将色彩之深浅浓淡加以变化平衡,也能显其清幽秀雅。用单纯一色丝作挑花绣,其色调效果,配合绣纹的简繁疏密,显得或雅洁、或华美,各臻妙境。甚至还有在深毛蓝地上刺绣闪丝一色蓝花纹的,配色构思大胆,蓝地蓝花色彩效果绝妙,令人折服。 就一般小件刺绣的情况粗略而言,浅色地上绣花喜用细纹“淡彩”,深色地上多施大花“重彩”,又各不以此为限。在处理对比强烈的色彩关系时,或卷边、留空(留水路),或加饰金、银,还善于运用“退晕”、“色晕”激发做调谐融浑。所谓“色晕”,即同一颜色的不同深浅色阶递增或递减层次,或者色谱上邻近颜色的缓变层次。这种方法在明、清至今的“粧花”织锦手工业中尚有口授的“晕谱”流传,有“两晕”、“三晕”之分。“两晕”如玉白、蓝,羽灰、蓝,葵黄、绿,古铜、紫,深、浅红;“三晕”如葵黄、广绿配石青,水红、银红配大红,玉白、古月配宝蓝,秋香、古铜配鼻烟,银灰、瓦灰配鸽灰,深、浅古铜配藏鸵等。这个“晕谱”并非完全,详细内容和源流目前也还不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民间的染色多采用天然植物染料,所以许多刺绣作品虽岁月久远,却仍保持着相当浓郁、鲜明又不俗艳的色彩。天然染料的使用已有数千年历史,也形成了一整套制染工艺,它与现代合成有机染料的一起使用,通常从1856年算起,距今不过百余年。今天,使用现代染料染丝作绣时,在颜色配伍、对比与调适,以及色泽光感和总体情调的处理等方面,还需要从天然染料的制染工艺中去探求、学习、汲取精华。 记者手记 中国素有“衣冠之国”的美誉,美丽、精致的刺绣与服装是不可分割的。历代服饰上的纹样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针一线的绣制,凝聚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部分,刺绣曾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代科技和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传统刺绣逐渐受到工业化商品的冲击,从以往的辉煌慢慢陷入困顿。传统刺绣从业者单纯靠手艺无法吃饭,愿意潜下心来学习刺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统刺绣面临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危险。 近年来,学者、业界开始关注与思考传统刺绣工艺如何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重生,以及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刺绣艺术的问题。在走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通过学院式订单培养,一批“90后”年轻人开始加入、潜心钻研刺绣针法;许多传统刺绣元素已经被应用在各类设计中;刺绣产品也从高端礼品转型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的设计中……古老的刺绣艺术,正在凤凰涅槃。透过针尖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经过现代转化,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明海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