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胖的大清 近年来,一个说法经常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被引用:清朝时中国的GDP长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占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清朝的经济总量仍高居世界前列。这组数据出自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因而很有几分权威性。对照之下,晚清的没落和几乎人尽可欺的屈辱,让人更生慨叹。 需要指出的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估测近代以前的各地区经济总量时,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了“GDP”的概念,但此“GDP”与现在使用的GDP绝不能等量齐观。在全球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下,拥有广大领土和众多人口的清朝,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当之无愧。但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很快把仍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的老大帝国踹翻在地。 在这一点上,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肯尼迪所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的论断,更有现实意义:“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 即便按麦迪森的换算方法,也能为清朝庞大经济总量的徒有其表作出注脚:在1820年的时候,中国和英国各占世界经济的33%和5.2%,但同期,清朝的年财政收入在4000万两白银上下,而英国则有5000万英镑以上,英国反超中国近4倍。自然经济与工业化商品经济,实在是毫无可比性。 根据《大国的兴衰》一书的计算,1870年中国的GDP是英国的1.8倍,而且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19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经济总量的虚胖的中国,一座将倾的大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