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军装备建设过程中,清政府缺乏对世界海军装备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虽曾将日本列为潜在敌对国家,但未能深入研究日本的军事战略及装备发展情况,并据此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每一步发展都是深受外界刺激后被迫做出的决策,都是假手洋人盲目做出的选择。 清政府“大治海军”的口号喊得很响,对海军的实际投入较少,海军建设困难重重。日本将“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的口号落到实处,竭尽所能加大海军经费投入,海军建设突飞猛进。 中日两国近代海军装备建设同时起步、结局迥异,个中原因,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其建设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可使我们从装备建设角度深刻认识清政府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海军发展战略 海军发展战略是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植根并发端于国家、民族的海洋观念、海权意识和国防政策。 清政府海军发展战略消极被动,极大制约了海军建设全面发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对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而言,海军必然是一个战略性军种,对于国防安全、国家发展和民族权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影响。然而清朝封建统治者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加之自身昏聩无能、目光短浅,对海军战略地位始终缺乏清醒深刻的认识,从未将海军作为遂行海上决战、夺取制海权、拒敌于海上的有效力量,仅仅将其用于消极被动的近岸防御。李鸿章在筹办洋务之初就曾说,“目前固须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固,亦不宜自我开衅”,其后又说,“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因此,当北洋海军力量渐强之时,李鸿章一方面希望“无事时扬威海上”,以达到“建威销萌”的威慑目的;另一方面又强调“有警时仍可收进海口,以守为战”,充分暴露了其“避战保船”的消极心态,不敢亮剑对敌的虚弱本质。在这种消极被动的海军发展战略制约下,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始终难以摆脱“舟师”“水军”的历史阴影,其全面建设更是无从谈起,也给马江之战、甲午战争的最后失败注入了必然的因素。 日本将发展海军作为基本国策,海军发展战略积极主动,是其击败北洋海军、夺得东亚海权的关键原因。日本秉承“强军是富国之本”的军事发展战略,明治天皇即位伊始就昭告全国,要“开拓万里海疆,布国威于四方”,明确“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意图通过大整军备、武力征服,成为东亚的霸主乃至东方的不列颠。在这样的海军发展战略指导下,自明治维新开始(1868年)至甲午战争(1894年)爆发,日本先后实施了八次扩大海军案,持续、全面、系统地加强海军建设,最终通过甲午战争夺得东亚海权,继而又在十年后的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开始走向谋求世界霸权的不归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