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制度优势 虽然“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但邓小平对于中国这种“根据自己的特点”所作的选择充满信心。 在《邓小平文选》中,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不仅大量论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几乎每次也都强调国情选择和道路优势。 比较典型的是1987年6月接见南斯拉夫客人时全面阐述中共十三大改革设想的谈话。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他以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经济特区为例,“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共十三大在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明确了改革必须遵循的最重要原则是:决不能搞破坏国家法制和社会安定的“大民主”,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而是“必须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努力克服官僚主义现象和封建主义影响,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这一方向,此后20多年间从未改变。 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们看来,邓小平在晚年已开始思考21世纪的问题,“在制度思考上更宏观、更具有战略性,包括他1992年之后谈共同富裕、民主集中制。” 正如“三条标准”所说,制度建设不只是民主制度,它是一整套从经济、社会到政治的治理体系。除了来自国内的“左”、右之争和国外的干扰,从微观到宏观,一系列制度建设的问题一直牵扯着邓小平。 比如民主化,“一般讲政治体制改革都讲民主化,但民主化的含义不十分清楚。” 再比如,“民主集中制问题是根本制度的问题,我们总有一天要找机会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