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左双文: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的外交挫败(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南方都市报》 左双文 参加讨论

    一辱再辱:敦巴顿橡树园会议问题
    1944年7月,罗斯福总统就告诉孔祥熙,将召开一个由美英苏中四国代表参加的会议,以筹组一个新的国际组织,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但不久,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魏道明报告外交部,谓美国国务卿赫尔告知,苏联以在中日战争中苏联处于中立地位为理由,“对于国际和平组织问题,不愿与中国共同参加会议,只愿与英美会议”。赫尔乃建议,8月3日在华盛顿同时开两个会议,一为中美英会议,一为苏美英会议。他可以安排会议在两间相连的房间里召开,中间的门可以敞开着。罗斯福也坚持召开一个由四国代表参加的会议。对此,英国已同意,征求中国同意。但两组同时开会的提议,也为苏联所拒绝,“唯一的方法是分别召开两个会议,待一个会议结束后再召开另一个会议”。“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苏联不愿意承认或给予中国与美、英、苏三国同等的地位。”“华盛顿国际和平安全组织会议,于前日开始,系先以英美苏三国会商为限;俟三星期后三国会议结束,再举行中英美三国会议。据赫尔告孔部长谓,因苏联坚不欲中英美三国会商与英美苏三国会商同时举行”。而且由于苏联代表借口要等待国内的指示,会期一再延长,中国代表团在会外干等,处境十分尴尬。
    实际由孔祥熙牵头,以驻英大使顾维钧为首席代表,由驻美大使魏道明、外交次长胡世泽及重庆派往的专家张忠绂、浦薛凤等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在足足等了一个多月后,9月29日,终于得以参与第二阶段的会议了,但这种参与,王世杰当时就说,此次会议“首先将中国与苏联分离(出自苏联之要求),作英美苏会议,最后则于中英美会议中英美又复要求中国全部接受英美苏之协议案,谓已无法再与苏联磋商。故我方之参加会议显已成为形式的参加。我政府不得已遂训令顾维钧接受”。
    蒋介石也承认,这对中方是极大的耻辱:“俄国舆论亦对我国尽量压迫与侮辱,尤以在华盛顿召集之国际战后和平机构会议彼必欲置我国于四强之外,实为我在国际上近年来最大之耻辱。”
    在此期间的9月11至16日,罗斯福和丘吉尔还有一个在魁北克的峰会,讨论对德及对日作战问题。会前孔祥熙给罗斯福写信,要求代表蒋介石参与,但被罗斯福以需要与丘吉尔商谈中国是否有必要参加之托词拒绝了;而苏联的斯大林却是以忙于指挥对德作战谢绝了英美的力邀。犹有进者,会中讨论对太平洋作战之意见,其结果却对“中国只字未提,视为无足轻重,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人应切记此为抗战期中之又一国耻也”。
    10月下旬,美、英、苏相继承认法、意,均不对中国知会:“美国承认法、意政府之前,不仅不与我洽商,事前亦无通知,并令其合众社宣布‘美方系与英苏及美洲各国咨商后作此决定’云。此其用意不惟遗弃我,而且有意侮辱我矣”。“蒋先生对此甚愤概,今日欲令外交部去电责问美国务院。实则自撤换史迪威尔事件发生以来,美政府对我政府,蒋先生与罗斯福之间,显有重大隔膜,如于此时去电责问,徒使裂痕益深而已。”
    此外,英国首相丘吉尔、外相艾登与法国抵抗政府的一些人,对中国的所谓大国地位也都很不以为然。“丘吉尔前日在下议院发表演说,指责中国虽受美方‘过分之援助’而军事终受重大挫折,实属令人失望云云。……演词中处处以英美苏三国负欧洲局势责任,英美负远东责任为言,显有排斥中国于四强之外之意。(赫尔曾对孔祥熙部长言,当美国最初主张中国为四强之一之时,英政府原表示反对,嗣因苏联赞同,英始同意)。”(《王世杰日记》,第4册)
    11月15日,英外相艾登演说,“以今后世界和平全赖英美俄法四大强国合作维持云”,对此,蒋介石的看法是:“此乃英国始终要以法国代中国之一贯政策,不足为怪。而美国竟任英之玩弄而不觉,此为美国外交政策之根本失败,今后若无中国相助,则彼诚陷于孤立矣。”
    连战败投降的日本也未将中国放在眼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时,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致电日军参谋总长表示反对:“派遣军拥有百万大军,而且连战连胜。在国家间之战争上虽已失败,但在作战上仍居于压倒性胜利之地位。以如此优势之军队而由软弱之重庆军解除武装,实为不应有之事。”(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第2卷第2分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