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统治者自古以“天朝”自居,尤其明清时代构建东亚朝贡册封体系和宗藩体制,对朝鲜、越南、琉球等藩属国,更以“天朝上国”自居。虽然1840年鸦片战争败于英国,但清政府仍以不敌西方列强“船坚炮利”辩解,并迷信《南京条约》可保“万年太平”。因此苟且偷安,不思改弦更张,还企图维持“天朝”面子。只有少数先进分子开始觉察民族危机,睁开眼睛看世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内忧外患交困之下,才不得不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 不料1894爆发的甲午战争,大清帝国竟然败于一向视为“东夷小国”的东亚邻邦日本之手,而且输得那么惨,连洋务运动中花钱最多最引以为自豪的北洋舰队也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又如此苛刻,不仅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还要赔款二万万两,后来因三国还辽,又追加三千万两“赎辽费”。此外朝鲜也被切断了与中国的传统宗藩关系。这样,随着琉球被日本吞并,越南被法国侵占,朝鲜又被日本控制,以中国为“天朝上国”的东亚朝贡册封体系和宗藩体制已经完全崩溃瓦解。中国士大夫们的“天朝大国”迷梦也被彻底打破。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政治制度,发动了戊戌变法。而孙中山等革命派则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才能救中国,从而创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