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史专场中,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不但梳理了三十五年来江南经济史研究的众多成果,而且详细考察了康雍乾时期江苏积欠赋税清查的过程。朱浒教授则是分析归纳出了三个理论范式影响下的经济史研究发展脉络。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以入关前中朝边境互市贸易及其管理主体转换为切入点,呈现了清初统治者在东北地区战略治理思路的变化。胡恒博士通过对清代人口研究成果的梳理,提出研究人口问题的症结点在于对户口制度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性,而深化、考订区域性人口研究将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毛立平副教授则是对方兴未艾的清代医疗史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医疗史研究有益于现实的作用。 在政治·疆域专场,四川大学杨天宏教授通过详尽爬梳史料,得出冯玉祥北京政变后逼宫改约事件不符合法律程序,清廷违约责任不应成立的结论。张永江教授认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对边疆民族史研究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仍是政治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把这一阶段的边疆民族研究划分为1928年前后两个阶段。孙喆副教授则是把边政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成型演进作为线索,梳理了这一阶段边疆民族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华林甫教授的论文对清代舆图研究成果做了详尽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和不足得出总体认识。 政治·中外关系史专场中,日本八十高龄的森正夫先生对其早年提出的“地域社会论”与郑振满提出的“乡族论”做了探讨和反思,认为应注意地域的差异性,并以中国南北交界的汝宁府地区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黄兴涛教授的《“帝国”、“中国”概念与清史研究》一文,通过对“帝国”、“中国”出现的时间做出精确考订,对美国“新清史”学者的观点做出反驳,澄清了“帝国”、“中国”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刘凤云教授通过对政治史领域史观转变带来的研究热点转换做了考察,并对政治史发展式微的原因和未来发展提出想法。刘贤副教授《观念与书写——清代中美文化关系的当朝记述与后世著史》一文通过对中美关系研究成果的梳理,完整呈现了中国人对中美关系不同认知的几个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