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北在1945至1949年的国共内战及最后中共胜利中发生的关键作用,当事双方早有所论,学界也有基本的共识,植基于此之研究亦不少。不过,目前研究关注战后东北政治、外交大局者居多,个案研究,尤其是有关国共在东北军事争夺的研究,仍嫌不足。四平,这个在国共之间发生过四次攻防战,而且其中二次战斗堪称空前惨烈的城市,似乎也未获得研究者更多的青睐,反显得有些寂寥。有关四平之战的研究,甚至都曾是令海峡两岸研究者有点尴尬的主题。究其因,在中共方面,虽然这是毛泽东的决策,但在当时却是败仗,而且是中共在国共内战时期屈指可数的重大失利之一,再加上战役实际指挥者林彪的“负面”形象及当时复杂纠葛的种种情势,使得有关研究实在是难以下笔。在国民党方面,虽然当时打了胜仗,可是四平之战后,在马歇尔干预下的东北停火,却被认为是导致国民党在东北乃至全国最后失败的关键因素,那么蒋介石对此究应负何种责任及其得失便也不宜深论。故此,专论四平之战的著作由美国学者谭纳德(Harold M. Tanner)写成,倒也颇有寓意。 《东北之战和中国命运:1946年的四平》一书共计八章:一、1946年的四平:决定性战役或失去的机会?;二、东北棋盘,1945年8至9月;三、共产党撤退,1945年10至12月;四、马歇尔使命,1945年12月至1946年3月;五、第二次四平战役,第一阶段——从外部防御到僵局,1946年3至4月;六、第二次四平战役,第二阶段——从防守到退却,1946年4至5月;七、追逐与停火,1946年5至6月;八、过去与未来的视见。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谭纳德的著作征引了大量有关四平之战的史料,包括档案史料和地方报纸,如“国史馆”与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的档案、《蒋介石日记》、《蒋中正总统事略稿本》等,以及中共出版的《东北日报》、《牡丹江日报》和国民党出版的沈阳《前进报》、《新报》等;有些史料在过往研究中运用较少,可见作者在史料方面用功之勤。有意思的是,作者征引的中文史料,大陆方面以各种编辑出版的史料集为主,反映出档案的开放仍有可议之处;台湾方面则以档案馆馆藏史料为主,反映出史料的编辑出版仍待加强。由一本英文著作而反映出的中文史料运用差异及其各自优长,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两岸学术研究所面对的不同环境。惟在史料运用方面,谭著的明显不足是几乎未使用俄文一手史料,苏联对于东北国共之争具有重要的影响,缺乏俄文史料,这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免受限。其实这弱点也不仅见于谭著,海峡两岸的相关研究运用俄文史料的比例也不高,这方面或可寄望于未来的青年学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谭著不仅征引了大量中文史料,而且引用的中文论著数量也超过了英文论著,这或是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中出现的一新趋向,即不仅将中文史料作为基础史料来运用,而且将中文论著提出的看法以一家之言来看待。实话实说,过往的美国学术研究在美国的优势实力地位支撑下,常有居高临下之态,对待其他国家学者尤其是非英语论著的研究成果,往往是作为资料而非研究来看待,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或全球化,往往也就因势乘便成了美国化。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因素”已然成为各行各业都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中文论著因此更加得到美国学者的重视,不仅反映出学术研究的一般发展趋势,也反映出学术研究其实也难免受到一些非学术因素的作用。不过,大陆学者邓野在《民国的政治逻辑》和《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等论著中有关东北问题的论述,有其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例如,他认为四平决战是国共双方通过局部性的军事决战方式,而体现全局性的政治决战意图;谭著中未见引用,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