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党史和国史研究以及论文写作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达成了以下共识。 关于史料的选择和利用问题。与会学者认为,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但在利用史料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任何史料都需要鉴别。史学研究非常强调史料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不是所有史料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史料本身不是历史,需要研究者对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2)史料的多元化取向,即尽量使用各种类型的史料。档案的研究价值固然很高,但在研究中只用档案,忽视对报刊、口述、私人资料等其他类型史料的利用,会遗漏档案里失记的史实信息。史料的多元化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层面还原和认识历史,对历史作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3)学会取舍史料。史料的直接引用应当谨慎,长篇引用会使文章显得冗长,甚至湮没文章的主题和主线。凡是直接引用史料,应具有必要性、重要性、无可替代性,能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于个案研究与宏观背景的关系。个案研究可以突出对历史细部的考察,但应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彰显个案研究的宏观意义。目前有些个案研究存在两个问题:(1)脱离整体历史背景,只追究历史进程中的某些细小点,使历史知识变得支离破碎;(2)旧瓶装新酒,以新史料填充旧有研究框架。这样的研究利用了一些地方档案或民间史料,但研究框架和叙事逻辑没有摆脱旧有的模式和观点,不过重复了已被宏观研究无数次证明了的结论。 关于历史叙述与问题意识的关系。好的史学论文一般要具备两点:叙述要有史感,问题意识要突出。所谓史感就是对历史进行历时性分析,突出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关注历史发展的演进。不论是个案研究还是宏观研究,史学研究都要有问题意识。问题与议题不同,议题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或具体的讨论对象;问题则要超越议题,是隐含在议题深处的历史逻辑,具有贯通性。一些研究者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堆积大量史料,罗列繁复史实,却很难对历史产生深入的分析与提炼。历史是个多面体,既要求研究者对史料进行梳理,理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又要超脱史料,站在一定的思想和理论高度,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关于论文写作的结构问题。研究者在行文中易出现“格式化”问题,即把历史分成若干部分,割断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内在逻辑,以写公文的方式叙述历史。高水准的论文应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主线清楚,环环相扣。史学论文写作应做到“三多三少”: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常识;多归纳,少罗列;多分析,少描述。即使描述,亦应深描。 关于学术态度问题。学术研究是一项神圣、严肃而冷峻的工作,研究者必须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一些论文尽管选题、材料和方法都很好,但写作不规范,概念缺乏界定,表述不清楚,文字和文法错误不少,标点和注释格式不规范,“披头散发”甚至“蓬头垢面”,这归根结底是学术态度问题。研究者不仅要将自己的学术论文看作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更应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品”加以精心修饰和打磨。 (本文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