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网络史学写作应坚持科学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高建旺 参加讨论

    在网络与自媒体耳熟能详的时代,新闻的报道端、传播端、接受端发生了极其快速的变化。报道端或文字,或图像,或录像;传播端或网络,或微信,或微博;接受端因海量信息有时呈现不加甄别的盲从盲动盲议。如何规范网络与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媒体人深思,更需要赋予新闻传播一些应遵守的与时俱进的原则,使鱼龙混杂的网事网议更规范。这方面,《史记》的撰写原则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第一是耳食不足信。耳食谓不加省察,徒信传闻。《史记·六国年表序》:“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司马迁有感于“耳食”之辈,对秦朝因短暂存在而不加思考的一“笑”嗤之以鼻。其在批判秦政之暴的基础上,充分肯定秦始皇在统一中国方面的历史功绩,从而摆脱了因“牵于所闻”而带来的“耳食”之弊。这种对历史人物持理性客观的书写态度,既源于司马迁实地考察的漫游经历,“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又带有其宏大的史学抱负与严谨的治史精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第二是实录不为私。司马迁的史学才华在汉代已受到刘向、扬雄等人的推崇。班固承袭刘向、扬雄的论调,把司马迁的史才进一步具体化,认为“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其实录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努力如实而非个人想象性地反映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一方面,借《诗》、《书》等古代典籍的记载,了解认识远古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并不盲从覆盖在古籍上的“圣贤”言论,而是在征引其他可靠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出自己如实的判断。如孔子对“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礼赞,在司马迁看来是有问题的。他引用伯夷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后,用“怨邪非邪”反诘的语气措辞,否认了孔子所谓的“怨是用希”。其次是“不虚美,不隐恶”的严肃写作态度。历史学要再现历史,因此,史学家只有端正而非阿谀的写作态度,才能正确对待现实,真实地反映生活。史学家在写现实与人生时,必须是非分明,直面人生,针对现实,有为而发,而不是为一己之私,躲避矛盾。要反映现实本质,就必须端正自己的写作态度,正确处理歌颂与揭露的问题,善善恶恶,黑白分明。如《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记录,司马迁该批则批,可颂则颂,确实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真正揭示了复杂的社会人生。他对“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的推崇,不仅停留在赞美的层面,而是把秉笔直书贯彻到具体的写作层面,光大了正直史官坚持的实事求是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