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郊工业区和卫星城同步规划 在建设卫星城的同期,上海在近郊规划建设了10个工业区,形成市中心老工业区、近郊工业区、卫星城三个层次的工业布局。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往往被忽略。 上海解放初期,延续了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重工业基础薄弱,主要是为船舶、轻纺工业修配服务。随着工业生产逐步恢复,1955年,上海已具备制造大型精密机器和成套机器设备的能力。同时,经过公私合营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市工厂企业,按归口成立相应的专业公司管理,按照产品相同、地域相近的原则,进行合并改组,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和厂房条件,进行了重点改建扩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为工业区形成奠定基础。以当时的机电工业为例,1956至1957年间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机床厂、上海柴油机厂等一批国营大型企业的改建扩建,形成了以机电工业为主的闵行工业区发展格局。 在苏联专家穆欣参与编制的1953年《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中,建议在真如、大场之间,沿桃浦河开辟有“三废”的桃浦工业区。理由是在当时的市县范围内,该处属于城市下风,可以避免烟尘直接影响市区,同时可以通过水运将处理后的污水排入蕰藻浜,流入长江。从1954年开始,包括上海第一化学纤维厂、泰山化工厂在内的10家化工企业陆续在桃浦地区新建和迁建,到1960年,形成以化学医药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任务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具体道路。1956年上海市第一届党代会上,中共上海市委提出“充分地利用上海工业潜力,合理地发展上海工业生产”,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海就此确立各工业部门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内的发展方向,并规划了布局:除原有沪东、沪南和沪西三个工业区内的大部分工厂可以就地建设、改造外,提出建立近郊工业备用地和开辟卫星城的规划构想。1956年10月23日的市长办公会议决定,桃浦、彭浦、漕河泾、吴淞等处可以考虑建立工业区,卫星城镇不要搞多,首先集中发展闵行。 1956年至1957年,包括彭浦机电工业区、漕河泾仪表电讯工业区、吴淞冶金化工工业区,北新泾精细化工工业区等10个被列为扩散市区工业和疏解市区人口的近郊工业区进入规划开发阶段。为求交通和排污之便,这些工业区仍多沿黄浦江分布,大多是根据已有产业基础,结合城市发展需要,逐步建设起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