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解放后上海卫星城建设思路的转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东方早报 贾彦 参加讨论

    重工业发展是卫星城建设主因
    当时上海改变了解放初期的思路,转而讨论卫星城发展。很显然,“现代化交通工具”仍不具备。可能的原因一是在“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方针指导下,上海计划重点发展的机电、造船、钢铁等重工业骨干企业对工业用地和劳动力的用量需求都比较大,结合工业迁建、新建计划,重新考虑工业和人口分布规划,卫星城是一个探索方向。二是受到前苏联影响。前苏联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1950年代中期则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1950年代末上海、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都提出了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1958年1月和11月,国务院先后两次批准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当时中共上海市委指出,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下,工业进一步向高级、精密、尖端的方向发展。又指出,结合旧市区工业的改组与调整,逐步在外围建设卫星城镇,安排必要的新建与迁建工业用地,逐步减少旧市区人口至300万左右……可见,上海当时的思路是发展高级工业、发展科学技术,提升工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通过卫星城建设,控制市区人口规模,其途径就是搬迁工厂,迁出部分人口,让出的土地主要用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
    在工业集聚发展的基础上和“大跃进”时期高涨的建设热情中,1958年闵行卫星城开始规划建设,目标是我国第一个发电设备工业制造基地及机电工业区。同时又陆续确定了吴泾、安亭、松江、嘉定四个点建设卫星城。吴泾在原有化工企业的基础上扩建为化工卫星城,松江以机械、轻纺工业为主,安亭以汽车制造业为特色发展机电工业,嘉定卫星城则以科研和其他无害精密工业为重点。
    20世纪70年代,为加快上海重化工业发展,调整工业结构,又相继于1972年增设金山和1978年增设宝山、吴淞两个卫星城。及至改革开放前,上海先后设立了7个卫星城。
    规划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的卫星城被认为是上海城市布局的重大变化,使上海由单中心城市发展成为组合中心城市,为缓解市中心工业压力和发展郊区经济做出了贡献。但由于整个60年代受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影响,基本建设投资额大幅度下降,且在“重生产,轻生活”观念影响下,配套设施不足,卫星城在疏解人口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据1979年的调查资料,7个卫星城镇共有工业企业235家,工业职工25万人,常住人口35万人,工业产值和上缴利税占全市10%以上,多数卫星城的实际人口与规划目标相去甚远。此外还带来诸如环境污染、运输成本加大等一系列新问题。
    在卫星城建设上,上海在1958年前还是较为谨慎的,提出“卫星城不要搞多,首先集中发展闵行”,所以闵行卫星城在几个卫星城中是规划和建设较好的,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但是同期其他卫星城,不同程度地存在规划与建设脱节。
    当前,上海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同样面临着发展新城的问题,新城问题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的对接,要有明确的定位,结合历史优势、地理位置、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统筹考虑。发掘利用已有的历史资源,可能比打造新的概念更加经济有效。新城更应该突出科技先行和生态环保理念。新城不是凭空而起,势必经过外来导入的过程,过去卫星城的建设是产业导入的,这仍不失为一种较优的发展思路,但必须是充分考虑产业规划和人居规划两方面因素。在步骤上,应有重点有层次。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