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礼仪之邦”抑或“礼义之邦”考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林存阳 参加讨论

    晚出的“礼仪之邦” 
    相较于“礼义之邦”,“礼仪之邦”时隔很久才出现。
    明朝人徐学聚编撰的《国朝典汇·朝贡》(问世于明天启五年,流行的为清初补刻本)中记载:“隆庆元年初,上用鸿胪卿李际春言,四夷贡使俱不得至御前引见。至是,给事中张国彦等奏:‘朝鲜属国,乃冠带礼仪之邦,与诸夷不同,仍复旧班,以示优礼。’从之。”也就是说,直到1625年“礼仪之邦”始见诸文献,前面加有“冠带”二字。迟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礼仪之邦”才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使用。据1924年修《陆川县志》载,陆川知县应斯鸣在所撰《新建万寿宫关帝殿合记》中说:“乃邑宰首倡,士民群然响应,争先捐资,不数月而宫、殿鼎创,岂以务名哉,良由渐摩于德泽,感激于忠贞……推此心以行己接物,则教不肃而成,政不严而治,彬彬乎礼仪之邦矣!”不过,根据文意推断,该词还仅代指一地。
    直到民国年间,明确以“礼仪之邦”指称“中国”才逐渐流行起来。如一位署名现世宝的人,于1938年发表了一篇题名为《中国弄堂里发见(现)礼仪之邦》(《现世报》第6期)的文章。作者开篇即指出:“中国是礼仪之邦,我看了几十年,也看不出来,直到最近,在一件事情上,被我发见(现)实实在在是礼仪之邦。”此后,董化之在《时与文》1947年第20期上发表了《中国自来是个礼仪之邦》一文。以“礼仪之邦”指称中国,以及称中国自来是礼仪之邦,或滥觞于此。
    何以到了20世纪“礼仪之邦”成为中国的指称词,并广为流行,相沿至今,使用频率远远超过“礼义之邦”?这可能与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衰落、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清王朝的崩溃、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等因素有关;或者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并未注意“仪”“义”二字的区别,以至于口耳相传、混而不察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