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周武:上海研究再出发(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周武 参加讨论

    二、分门别类的研究多而通贯整体的研究却非常罕见。分门别类的研究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一种常态,但相对于整体而言,由各社会科学具体学科切入的观察和研究,所能看到的和捕捉到的都只是局部的真相或某一特定方面的意义,并不足以说明一个社会或一个城市的“总相”。即使是各具体学科研究的结果之和,也不能说就是“社会的总相”(吕思勉语)。分科研究的这种内在局限在上海研究中不仅存在,近年受国际学术界大行其道的“从上到下”研究取向的影响,更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研究题目越来越微观,越来越细碎化。研究城市空间,则由城区、社区、街区延伸到弄堂、街道、广场;研究城市社群,则从道台、市长、警察、闻人、大亨一直到妓女、乞丐、流氓、混血儿;研究公共空间,则从茶楼、酒吧、咖啡馆、公园到浴室、旅馆、相亲角;研究卫生,则从公厕、马桶到粪便处理;研究社会,则从声色犬马、黄赌毒一直到吃喝拉撒,等等,无不有专人研究,专书出版。而那些真正影响上海城市变迁的重大课题,如战争如何塑造上海,上海如何由商业都市变成工业都市,空间如何变迁,文化与市场互动问题,中央与地方问题,省市行政疆界问题,上海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旧城改造问题,郊区的都市化问题,生活成本问题,等等,反而很少有人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我并不是说上述具体的微观的题目不值得研究,或不必研究,而是担心如果缺乏通贯整体的视野,不具备起码的通识,把它们跟“城市的生命”、城市的内在需要、城市空间与功能的衍变连接起来,这样的微观叙事就会变成无法串起来的一地散碎,它的意义不免要大打折扣。
    三、租界研究多而华界研究少。研究上海,租界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大课题。上海从一个普通滨海县城一变而为国际性大都市,靠什么?靠的主要就是一整套迥异于帝制时代的新制度。正是靠这种制度,上海的地缘优势才得以充分释放出来,快速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口岸,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的荟萃之地,进而一跃而为亚洲最繁盛的头号巨埠,足以与巴黎、伦敦、纽约媲美。可以说,制度变迁是近代上海乃至现当代上海变迁的内在风景,不研究上海租界制度,不研究上海的治理体系,就无法真正理解近现代上海城市变迁的内在奥秘。正因为如此,早期的上海研究即多从制度切入,最近三十年来的研究,租界制度亦受到格外关注。不过,由于受语言和档案资料的限制,现有的租界研究多集中于公共租界,而法租界研究则相对较少,这种不平衡状况近年已引起学界注意,并有所改变。去年中法合作在上海召开了首届“法租界与近代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即对近代上海的“法国区”及其治理体系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研讨。相比之下,有关华界的研究不免瞠乎其后,迄今较具学术含量的论著仍不多见。实际上,这种研究格局不但影响近代上海研究的整体性,而且也影响租界研究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因为不深入研究华界,就无法透彻了解租界制度的集聚效应和外溢效应,更不足以说明近代上海城市变迁的“总相”。
    四、有关“变”的研究多而有关“常”的研究少,有关“变”中之“常”和“常”中之“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西谚有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从一个渔村变成区域性港市再变成国际都市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变是它的历史常态,没有“变”,就没有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开埠前上海地处江南边缘和大运河漕运体系的边缘,民情、风俗、习惯、信仰等俱受江南中心城市苏州和杭州影响,可以说是江南的上海。开埠以后,江南这种区域城市格局随着中外贸易体制的确立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海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互动日益紧密,并在这种日益紧密的互动中日趋现代化和国际化。据滨下武志、古田和子等学者的研究,早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商人已成功建立起以上海为中心、覆盖东亚甚至整个亚洲的商业网络(即所谓“上海网络”)和“交易圈”。甲午战后,民间资本投资兴业解禁,在一派“商战”的呼声中,上海快速步入工业时代,沪东、沪北、沪西、沪南等都市工业区次第成型。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上海在此前累积的外贸、工业、制度和西学传播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成为整个亚洲最繁华和最国际化的大都会,江南的上海遂变成名副其实的世界的上海。1949年后,上海发展由“面向海外”转到“面向国内”,上海与世界的广泛联系被人为阻断,上海港口的远洋轮船几乎绝迹,外资企业、外国侨民纷纷撤离,“对于一个经济上紧密依靠经由海道畅通无阻地获取原料、生产和消费用品和市场的城市来说,这种形势不能不在基本上影响它的经济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发展不能不主要依靠国内的资源和国内的市场,世界的上海蜕变为中国的上海。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上海再造通向世界之桥和通向历史之桥,重新接续传统,融入世界,上海由此进入“再全球化”的时代。上海不但成功重建了从商业到文化的全球网络,并在重建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转身,上海再度回归到世界的视线之内,成为全球瞩目的最具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从江南的上海到世界的上海,从世界的上海回到中国的上海,再从中国的上海到再全球化的上海,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赋予上海这座城市不同的内涵,这些来自不同阶段的内涵的不断沉淀和不断丰富,就构成了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基因、性格和传统,也就是上海的“常”。不妨说,“常”是根,是魂,是历史延续的稳定力量。但已有的研究中,比较关注上海的古今之“变”,而对“常”,即“变”如何沉淀而为“常”,以及“变”中之“常”和“常”中之“变”精微的细化研究则显然太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