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大众化的理论典范——浅析蒋国保儒学研究的“内在理路” 近年来,蒋国保先生秉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学术传统,从哲学角度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和现代诠释,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儒学大众化”的理论架构。它在当前学术界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蒋国保的儒学研究,不是把儒学仅仅作为一种知识对象来进行所谓客观的纯学术研究,而是坚信“儒学不仅是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化的命脉所在,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复兴的价值所在”(《儒学纵横论·自序》),这是其儒学研究的重要特色。乍看起来,这与现代新儒家似无区别,但略作比较,则不难看出蒋国保与他们是有重大差异的。譬如,“现代新儒家始终强调阐发儒学的现代意义对于当今振兴儒学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只要证明了儒学的现代意义,也就不难把握儒学的现代使命,儒学就不难被民众接受”,故其“忽视培养现代民众对儒学的特殊情感”,而这使得“现代新儒家为促进儒学现代化所做的种种努力,只是在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而对普通民众似乎影响甚微”。有见于此,蒋国保指出:所谓儒学的“现代使命,说到底就是对现代民众所面临的任务尽责任。儒学对现代社会尽责任,固然要具有现代意义,但现代民众不从价值上肯定它,它就无从发挥作用,只好空叹生不逢时。”(《儒学的现代困境与未来发展》,收入《儒学纵横论》) 蒋国保以着力强调“儒学的世俗化”而著称。本来,“世俗化”是一个西方世界的宗教问题,与儒学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即便在原始儒家那里,“世俗”不是什么值得赞同的东西。例如,荀子曾经将自己的论敌称为“世俗之论者”,将自己鄙弃的统治者称为“世俗之乱君”,这样的字眼见于《正论》《非相》等篇。当然,蒋国保主张的“世俗化”,并不是原始儒家抨击的“世俗”。 毋庸讳言,“世俗化”是个宗教学的概念,带有强烈的二元对立的色彩,它将世界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块: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如果非要讨论“儒学世俗化”这一“不中不西”的问题,就要认真考量一下:儒学是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它是否存在着“世俗化”的潜质?如果儒学不是宗教,那么援引宗教学中的“世俗化”来讨论它的理论转换,能否站得住脚?蒋国保从剖析现代新儒家的理论症结入手,指出:“现代新儒家关于抉发儒学现代价值、现代意义的基本路向,即淡化儒家思想的世俗性而突出其超越性(宗教性)”提出质疑:“即使他们的证明使人相信儒学确有宗教性,我们仍然主张不应将抉发儒学的宗教性作为复兴儒学、推动儒学现代发展的首要事情来做,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儒学所能打动民众情感的,并不是它的宗教性,而是它浓浓的人文情怀,是它的世俗性。”(《儒学普世化的基本路向》,收入上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