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历史编纂:中国史学优于西方史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人民日报 陈其泰 参加讨论

    从编纂思想入手揭示史学名著成功的真谛
    我们对多部传统史学名著作深入个案研究后发现:历史编纂每一项卓有成效的改进和每一种新的史书体裁的创立,都是因为史家对于客观历史进程有了新认识,而后才在史书结构或叙述范式上采取了新的表述方法;都是因为编纂思想更加进步、合理、严密而带来的成果;都是史家在哲理上获得新灵感的体现。研究历史编纂学,探讨史家编纂思想的成就是关键环节,研究史家在体裁运用、体例处理上的具体做法也只有结合其思想观点上的创获才能有恰当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我们应把从编纂思想入手揭示史学名著成功的真谛,作为推进历史编纂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所谓编纂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史家著史的立意,最著名者如司马迁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之“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二是史家对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解,并在史著中努力加以凸显的。三是史家为了达到再现客观历史的复杂进程,如何精心运用体裁形式、进行体例上的处理。四是史家的编纂思想如何与社会环境、时代条件息息相关。以下,不妨以《史记》和《汉书》为例进行探讨。尽管这两部名著以往的研究成果都很可观,但如果从编纂思想入手揭示其成功的真谛,仍能得出许多新认识。
    《史记》中设有《秦始皇本纪》,其前面又设有《秦本纪》,这本是司马迁的精心安排。可是以往有的评论家却不理解,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例”。如刘知几根据“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的标准,批评《周本纪》记文王以前和《秦本纪》设立不当。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也有类似指摘:“秦虽嬴政之祖,本西戎附庸之君,岂以诸侯之邦,而与五帝三王同称‘本纪’,斯必不可。可降为《秦世家》。”刘知几、司马贞等拘于“本纪”只能用于天子、表示至尊这一“史例”,要求削足适履,让内容去迁就形式。司马迁创立“本纪”,固然用以代表帝王处于封建政治等级结构的顶端,而更重要的是,“本纪”在全书中起到史事总纲的作用。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论《秦本纪》撰述义旨时说:“维秦之先,伯翳佐禹;穆公思义,悼豪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昭襄业帝。作《秦本纪》”。这就点明昭襄王时秦之帝业已成,这是作《秦本纪》的原因所在。
    到底是让史例服从史实,还是让史实适应史例,二者的分歧实则在于能否透过表象看到历史发展的实质性内容,能否把握到历史发展的趋向。今天我们细心分析《秦本纪》在反映历史发展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较前人的认识又会有所推进。一是在编纂思想上,司马迁是要以《秦本纪》担负起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历史总纲的作用。二是《秦本纪》又一撰著意图,是以秦逐步奠定统一中国的雄厚基础为主线,这正预示着中国历史由各国并立向实现统一方向发展的客观趋势。总之,在《秦始皇本纪》之前设《秦本纪》,是司马迁基于认识历史进程复杂性和确切把握历史发展走向而独具匠心的安排,是根据表达实质性内容的需要而对体例的有意突破,决非“自乱体例”。在十二本纪中,秦占了两篇,唯有这样做,才与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相称。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认识通史著作中如何体现“通古今之变”,对于认识《史记》是卓越史识和完善体例的有机统一体,以及了解历史思想与编纂体例的辩证关系,都是极有意义的。
    再以《汉书·刑法志》为例。此篇是班固所新创,是《汉书》的成功篇章。在《汉书》十篇志的排序中,列于《律历》《礼乐》二篇之后,居于《食货》《郊祀》等七篇之前,可见对其重视程度。本篇突出的编纂思想,是肯定汉代刑法的进步。篇中详载汉初约法省刑,法律简明;汉文帝除肉刑;汉宣帝慎于刑罚,亲自决狱。而同时,班固又据实记载社会进程中互相悖反的演变趋势,即揭示出一再从皇帝诏令、大臣奏议中反映出来的减轻酷刑、删定律令的客观要求,与一些人主张过刑之谬论和竭力维持严酷旧制之间的直接矛盾。班固在篇末深刻地表达出史家强烈要求删定律令、公正审案、解救民众痛苦的著述目的,其高尚的史德跃然纸上。以往有的研究者为了凸显司马迁,有意贬抑班固的史学地位。我们从编纂思想来分析《刑法志》,证明实际上班固从总体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并加以推进。这就为正确评价《汉书》的成就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