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立场、你的观点严重影响你的判断能力。如果从一个比较狭隘的立场出发,对事物的判断就容易出现偏差;如果抱着大公无私的立场,对形势的判断就能够比较准确。” 晚近以来,口述史撰述的理论与实践受到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然而,林林总总的口述类文本中,确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兼具学术与社会价值者并非易得。正是在该类文本略嫌单调的总体态势下,《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李敦白口述历史》令人耳目一新。 深度参与中国当代历史进程 虽然关乎口述史撰述的规范或标准言人人殊,但笔者认为,一部能够助益学术、引人沉思的口述史作,需要具备某些共性元素,际会某种特殊机缘。 李敦白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波诡云谲。他早年加入美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以军人身份来华服务,日本投降后与昆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并设法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视察员的身份留在中国。1946年秋,几经辗转进入延安,并在此后长达35年的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沧桑巨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其间他曾两度入狱,狱中生活达16年之久。“文革”初期,他十分吊诡地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洋人造反派,一度被“中央文革小组”任命为广播事业局的三人领导小组召集人。改革开放后,他在失落和怅然中返回美国定居,热心为中美经济文化交流牵线搭桥,于花甲之年重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惟其如此,该书封底才留下这样的点睛之笔:“一个深度参与中国当代历史进程的美国人,以独特的视角、罕有的诚实与宽广的胸怀,讲述他一生执着追求理想、跌宕起伏乃至惊心动魄的命运历程,并直白表达他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作为现代中国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李敦白对往事的回溯理性客观。他在书中坦言:“你的立场、你的观点严重影响你的判断能力。如果从一个比较狭隘的立场出发,对事物的判断就容易出现偏差;如果抱着大公无私的立场,对形势的判断就能够比较准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