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并肩作战,对赢得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战的主体力量。早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开始同部分国民党人进行抗日合作。全国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在全国统一持久抗战的战略下,执掌国家政权的国民党组织军队主要担负正面战场作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主要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策应,发挥各自的优长,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和手段,构成了有利的战略格局,陷敌于两面作战、腹背受击的被动局面。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成功体现,对于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战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础。 中间势力各尽所能,为支持持久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各地方实力派从民族大义出发,服从国民政府领导,积极出兵出粮。仅四川一省即先后派出40余万人参加抗战,还有近300万壮丁应征入伍,1941年至1945年出粮达8443万石。各民主党派和民众团体都把反对日本侵略作为首要任务,纷纷发表宣言,表明抗日立场,呼吁一致对外,积极推动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的爱国资本家抱定“决不以厂资敌”的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将工厂企业大举内迁。全国抗战爆发后三个月,由上海内迁的工厂即达146家。沪宁沿线其他沿海地区和汉口、长沙等地工厂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有大批工厂迁往西部,成为大后方坚持工业生产,发展战时经济,支持持久抗战的一股巨大力量。 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抗战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解放区广泛动员人力、物力、畜力支援前线,大批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并在敌后抗战的最艰苦岁月,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了根据地的经济基本自给,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后方的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以服兵役、服力役、劳军、献金、纳粮等方式,坚韧地支持着前方抗战。在沦陷区,遭受日军残酷屠杀、掠夺和奴役的中国民众不屈不挠,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爱国知识分子或以笔为枪进行抗战宣传和动员,或投笔从戎奔赴血与火的战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怀着赤子之心,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筹款募捐,为祖国采购作战物资,更有不少华侨子弟直接回国参加抗战。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不仅在岛内开展了艰苦、悲壮的抗日斗争,在全国抗战期间还有约5万人渡海翻山,冲破封锁,回到祖国大陆参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的抗战热情如火山般喷发,形成了一幅前后方军民紧密配合,国内外同胞遥相呼应,四万万民众共挽危亡的爱国主义生动画卷。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说得好:“日军是与这些燃起抗日怒火的整个中华民族为敌人,并不像过去那样,只是以被人民憎恶的地方军阀、或本质上不过是中国头号军阀的蒋政权为敌的。”(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3册第267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