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抗战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千百年来鼓舞、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虽然表现出极为可贵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如果这种热情只是自发的,不能通过有效的形式把它很好地组织和汇聚起来,也不足以产生战胜强敌、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力量。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为抗日救亡而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反过来又促使人们焕发出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展现出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注入了精神动力。 共御外侮、挽救危亡的团结意识,促使各种政治力量走向民族大联合。民族团结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层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是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共谋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保证。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外敌侵略步步深入、中日矛盾逐渐上升的严酷现实,中华民族内部的团结意识迅速提高并得到升华。它突破了以往强调“华夷之辨”的大汉族主义局限,克服了你争我夺、相互倾轧的内部纷争,使一致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成为全民族的自觉共识和共同意志。国共两党尽管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歧见,但在共御外侮、挽救危亡的民族团结意识的驱动下,化干戈为玉帛,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促使中华民族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作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更是表现出开阔的政治视野和宽广的政治胸怀,即使在皖南事变后的伤痛中,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坚持团结对敌的方针,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由各党派、团体、阶级、阶层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筑成了一座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钢铁长城。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促使不同信仰的人们奋力投入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侵略者的隆隆炮声犹如沉重的一击,促使中国人民迅速觉醒,开始深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面对亡国灭种之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迅速增强,如同狂飙疾风扫除了一些民众政治上的冷漠。这种责任意识契合了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突破了以往“忠君报国”思想的局限,形成了近代以来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准则、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目标的时代精神精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社会到劳苦大众,从国内人民到海外侨胞,各界民众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民族存亡的关注,主动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真正做到了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广大爱国官兵尽管信仰不同、出身不同,但都抱定为国家而战的决心,虽战死沙场而不悔。 主动作为、勇于进取的民族创新意识,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抗日救国的路径。寇深祸亟的严峻现实,急迫地催促着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出路的深入思考;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环境,则提供了中国人民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民族解放战争形式和内涵的广阔舞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不仅积极倡导、努力推动、模范实践和坚定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决了抗战的力量发动和团结一致问题,而且探索并实践了在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弱胜强的制胜之路,提出了人民战争的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不仅系统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而且创造性地开创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相结合的道路,昭示了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 回首抗战烽烟,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程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展望未来征程,民族复兴之路仍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作者:高津,军事科学院院长;许耀元,军事科学院政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