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对日绥靖政策的功利性考量 20世纪初,日本与英国分别签订了三次《日英同盟条约》,直到1921年《四国公约》签订,日本的外交战略都以“结盟”为特征。日英同盟为日本对付俄美两国以及向中国扩张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是,随着日本“南进”战略目标的推进以及独霸中国野心的暴露,美英与日本之间的冲突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向德国宣战之机侵占山东并攫取德国在中国的全部势力范围。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所谓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向美国求助,但美国态度暧昧,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日美两国大发战争财,并双双上升为“世界五大国”之一。美国经济实力大增,开始以国际视野审视自己的政策选择并企图在中国建立有利于美国的新秩序。美国希望中国“门户开放”,日本想独霸中国,两国的政策目标发生碰撞,利益冲突上升。 俄国十月革命后,英国担心社会主义运动波及英国。当德国进攻苏联时,英国暗自高兴,认为德国帮了欧洲的忙。为使德国成为“防共屏障”,英国首相张伯伦大搞“绥靖主义”。美英对打着“反苏防共”旗号成立的“三国轴心”不仅没有防范而且百般纵容。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但是,美英等国对德日两国的侵略扩军却视若无睹,甚至纵容支持,美英都希望将法西斯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德日两国充分利用了美英等国的“反苏防共”心理,以防止“共产主义威胁”为名积极扩张势力范围。 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尽管如此,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美国似乎并未感到日本的威胁。美国的对日绥靖政策表现为向日本提供战略物资,扩大对日贸易。美国的军火商为发战争财,支持日本侵华行为。九一八事变后美国总统胡佛曾表示,“应该友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而英国首相张伯伦则说,“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美国的所谓“道义封锁”对日本基本起不到作用。日本的重要战略物资铁砂、铅、锡、锰等几乎完全依靠从英美荷进口。1937年美国向日本出售的飞机价值248.4万美元,1938年为1745.4万美元。1932年美国对华出口是5600万美元,对日出口是13500万美元。到了1940年,美国对华出口是7800万美元,而对日出口却达22700万美元。美国的远东政策宁愿违背自己的“原则”和“理想”,也要怂恿日本与苏联和中国为敌。美国的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外交政策很快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炮火硝烟中灰飞烟灭。 1941年4月,由于《日苏中立条约》的缔结,日本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于是,日军便在7月开始大胆地进攻法属南越。1941年11月26日,在美日政治协商失败的情况下,美国发出最后通牒:日本必须返回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并遵守如下4项原则: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可侵犯原则;不得干涉他国内政原则;贸易机会均等原则;国际合作与国际调停原则。美国切断了日本进口军需用品的交通线,双方之间的矛盾已无法调解。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成功,而陆军于偷袭珍珠港前1个小时在马来半岛的卡塔巴尔登陆,日本终于迈出了“大东亚共荣圈”建设的第一步。1942年2月16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在国会演说中指出,“大东亚战争的目标就是要使大东亚各国、各民族各得其所,以皇国为中心,确立基于道义的共存共荣新秩序”。然而,这苍白无力的谎言很快就被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所淹没,日本功利主义的“大陆政策”作为近代日本的长期国策寿终正寝,美英搞绥靖政策所带来的沉痛教训成为警示后人的历史教科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