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作为人类历史参与者的自然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侯深 参加讨论

    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产生于对技术力量坚信不移的时代,其原称为“德国科学与技术杰作博物馆”,始建于1903年。博物馆主馆是典型的德意志出品,敦实厚重,殊无花哨,坐落于多瑙河的支流伊萨尔河上的小岛。这条河流,同欧洲其他主要大河一样,在20世纪被彻底运河化,河道上矗立着28座发电站,其本身便是技术改造自然后的产物。馆内则是对现代技术一应伟大成就的展示,分类严谨,秩序井然,代表着工业社会的整饬与规训。
    从其初建到2013年这110年的时光里,德意志博物馆从来都是人类技术日新月异的见证者、记载者与赞美者。然而,在2014年,德意志博物馆开设了一个极为特别的展厅——“人新世”,内设六个分展区,分别为流动性、城市化、自然、进化、食物、人类与机器的互动。在这项展览中,人类的流动性促成的不仅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是物种与物质能量之间的交换,而后者往往成为文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城市似乎纯然是人类文化的硕果,然而城市及其技术与人群赖以运转的动力,却仍然源自一个它试图摆脱的自然世界。而自然,对于展览的设计者而言,并非是远离人类社会的孤立空间,而是为人类技术所改变,甚至创造的新自然。进化亦非数百万年前的古老历史,而是同人类历史与技术的演进相始终的、至今仍在进行的共存过程。食物与摄取食物是人类历史延续的根本,但是在这个充裕的时代,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它与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却往往被忽视,甚至遗忘。进入工业时代,机器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根本技术,它原是人类的产物,却往往逃匿人类的控制,形成自身的技术圈,改变人类与地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便是,究竟什么样的机器是人类应当继续使用的,又是什么样的机器能够帮助支撑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在展览将终之际出现的这一问题将观者指向人类对于技术的现代矛盾。我们担忧其力量的潜在威胁,批判其所带来的意料之内或者之外的种种后果;然而,我们最终仍然要寻求技术的力量,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这一矛盾并现代性的固有产物,事实上,在人类进入工业化之后的很长时间,矛盾的两个方面一直以独立的声音出现。一面是一个异常强大的技术膜拜群,囊括社会各个群体,从西域诸邦到东海各国,从领袖精英到普罗大众,从基督教徒到无神论者,莫不对技术的狂飙突进额手称庆,呼声震天。另一面则是极少数我们称为先知的寥落声音,他们往往对技术,特别是工业时代的技术对人性与社会的异化有着深沉的忧虑。从19世纪后期跨大西洋的反现代化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路易·芒福德阐发的“巨机器”对人性与社会的摧残,到奥尔多·利奥波德对机械化带来文化价值低落的警示,这些声音虽然在当时应者无几,在后世却形成巨大的回响。
    然而,却是在一个由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上空爆炸的原子弹所开启的“大加速时代”中,这两种声音合成一股,成为对技术悖论的集体焦虑与期待。但是,在二者合流之际,它们都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说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上半叶,技术崇拜几乎成为一种宗教,新的技术期待则变得远为审慎、理性。更大的改变发生在对其的质疑当中,在技术的力量不断凸显、自然系统变得日趋脆弱的境况下,对技术的质疑逸出了哲学家对不可触摸的人性沉沦的反思,而成为对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环境恶化的普遍焦虑,弥漫于公众层面。而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中所进行的展览——“人新世”,正是对此悖论的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