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新世”是近年来学界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虽然历史学者总能够为某一词语的今生找到前世,其正式诞生却在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与美国生物学家尤金·斯托尔默在《国际地质与生物圈计划通讯》上联合发文,宣告“人新世”一词的官方亮相。该词由希腊文代表“人类”之词根anthropo与“新”之词根cene构成,标志着继“全新世”之后的最新地质时代的到来,而这一时代的决定性力量不复是自然之功,而是人类之力。克鲁岑与斯托尔默二人期望通过对人新世的解读,惊醒世人,令他们看到自身创造的力量,对自然世界造成的预期之外的负面后果,从而强调人类在管理地球事务上的责任。 “人新世”一词是科学家的创造,然而尚在等待科学界的正式认可。2008年,地质学执牛耳者,伦敦地质协会分层学委员会收到了请求钦定“人新世”的申请。该委员会成立数个独立科学家小组对此进行检验,将在2016年宣布调查结果。无论其是否赋予该词以合法性,它业已成为学界,特别是同环境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讨论的焦点问题。不过,在人们的热议中,对“人新世”一词表达疑虑的并不乏其人。有学者指出,以“人anthropo”命名一个新的地质世,本身便隐含一层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因此他建议以“碳新世”取而代之,强调改变自然的人类技术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另有学者对自然科学家掌控人文学者的话语权深感不安,认为以地质时期的“世”进行历史研究,会丧失历史学者对人类历史分期的权威,建议仍然以“世纪”为框架进行研究。 与其说“人新世”带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不如说它保留了19世纪以降人类对自身创造的技术的敬意。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及其技术是否已如克鲁岑、斯托尔默以及其支持者所言,征服自然,以至于后者彻底与人类文化相混杂,不再拥有独立的,不受人类所左右的力量。诚然,人类确已在地球最蛮荒的地方,北极的冰冠,亚马孙的雨林,珠穆朗玛的峰顶,甚至看似遥不可及的太空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森林消失、水体污染、土壤腐蚀、垃圾围城、雾霾罩顶,如是等等,俱为人力所致。然而,这并非意味着自然作为一种力量完全受制于人类。迄今为止,微至病菌、昆虫,巨至地震、海啸,都往往不在人类的掌控之内。甚至一场平常的风雪,可令芝加哥机场陷入瘫痪,一个小社会处于失序状态。 “人新世”倡导者的初衷并非加入颂扬人类丰功伟绩的传统赞歌当中,而是以冷峻的科学事实警醒人类,我们这个物种具有的能力足以将地球及其上一应其他物种带入灭顶之灾,因此,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特别是如何使用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成为地球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力量。颇具反讽意味的是,虽然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人新世”承认人对自然的主宰,暗喻自然在面对人类技术的排山倒海之力时,充满脆弱的无力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地球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认知,现代环保运动走上了舞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