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虽然发掘工作尚未完成,但已出土的珍贵文物品级之高已经令人们震惊,相关发现或可为我们考察当时历史开启一扇新的视窗。 江西海昏侯墓的发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形成了社会影响。有评价以为其价值已经超过了马王堆汉墓。这可能是从出土文物数量和部分文物品质得出的判断。其实,发现文物数量从来不是考古工作判定古代遗存价值的主要标准。不过,发掘工作尚在进行,特别是已经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简牍,经清理、保护后进入释读研究程序,我们期待会有惊人的发现。如果简牍资料内容充实,保存良好,或许可以获得信息量超过以往各处秦汉墓葬出土随葬文书的新的丰收。现在已经基本确定,墓主身份与海昏侯家族有关,很可能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因刘贺曾经卷入上层政治斗争,有短暂践帝位的经历,相关发现或可为我们考察当时历史开启一扇新的视窗。海昏侯封国南昌,考古收获也有益于深化区域文化研究。该墓的保护与发掘实践,将为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的进步提供可贵的经验和多方面的积极启示。 1.刘贺际遇:霍光时代政治史的写真 汉武帝晚年曾有被班固称作“仁圣之所悔”的政策转变,即所谓“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深陈既往之悔”。史称《轮台诏》者,明确表态“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诏文内容显然并非仅仅限于对西域局部地方军事规划的调整,而具有全面转换政策导向的意义。《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载录此诏文之后,言“由是不复出军”,随即写道:“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一个“明”字,告知我们“富民”二字是指义明朗的政治信号。《新序·善谋下》曾写道:“孝武皇帝后悔之”,下诏拒绝桑弘羊轮台军屯建议,以为“非所以慰民也,朕不忍闻”,宣布“当今之务,务在禁苛暴,止擅赋”,于是“封丞相号曰‘富民侯’,遂不复言兵事,国家以宁”。可见,《轮台诏》所宣示的政策转变,很早就为史家和政论家所认识。司马光说,汉武帝具有的政治才智和政治表现,包括“晩而改过,顾托得人”,使得汉王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资治通鉴》卷二二“汉武帝后元二年”)。此“顾托得人”,主要肯定的是霍光的作用。汉武帝晚年“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的政策原则,在霍光执政时代得到了切实推行。 (责任编辑:admin) |